瓯窑的历史
晋代人潘岳在傅生说:“插上黄芽出甜,倒上淡瓷考虑簪。”《说文》曰:“苍绿,丝蓝而白。”讲的是用青白瓷喝酒。同代人杜预在《传赋》中说:“陶简自东隅。”唐人陆羽的《茶经》中有这样的引述:“所谓‘陶器取器,出于金杜宇《赋》中的‘东瓯’。“明清两代沿袭了这一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它。如《景德镇》“欧、岳也,以前属福建,现在属浙江温州府,晋以来为陶。“《陶说》:“陶的选择来自东瓯...欧也跨地,‘翠峰’、‘蔚蓝’在此发展。”“那些最先穿越州界而成名的人。”因此,瓯窑引起了历史学家和陶瓷学家的注意,并将其视为比越窑更早的历史名窑。但角和欧的音是相似的,只是“东角”和“东欧”有很大的区别。“东角”一般指东面。吴、晋时期的东方有越窑和梧州窑,大量考古资料证实,越窑的制瓷业比瓯窑更发达,制瓷技术和质量也比瓯窑高。晋代文人推崇的是瓯窑瓷器还是越窑青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瓯窑遗址是陈万里先生于1937年夏在温州西郊将军桥附近的护国岭山脚下首次发现的,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一个唐宋时期的窑址。它是典型的瓯窑遗址之一,规模大,堆积层丰富,瓷器质量高。它的发现是瓯窑青瓷研究的新起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瓯窑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结合墓葬出土瓷器资料,基本弄清了瓯窑面貌。
瓯窑现有窑址200多处,广泛分布在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温州等地。大多聚集在瓯江、飞云江、楠溪江,这些地方制瓷的自然条件非常好。产品可通过船筏运往温州等城市销售,水运十分便利。在商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如岱山、金平、瑞安凤凰山、永嘉梅岙、乐清白鹿原等地,都发现了青釉或黑釉等原始瓷器,说明这里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原始瓷器生产。在永嘉县的小粉山、查桥山和点将山发现了汉代的原始瓷窑。产品有罐、罐、碗和锅等。胎儿骨骼坚韧,涂有黄褐色和青灰色釉。永嘉县东安县卢湾乡小粉山和箬龙后背山发现了东汉瓷窑遗址。出土了罐、盆、壶、盆、洗器等瓷器。这些瓷窑遗址距离汉代的原始瓷窑不远,造型和装饰与原始瓷相似。毫无疑问,瓯瓷也是汉代原始制瓷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六朝时期,瓯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水井湾、朱土乡、永嘉、下浮山、罗溪乡、池头山、东安乡等地。制瓷技术和质量显著提高。瓷胎坚硬,白中略灰,釉色以浅蓝为主,也有青黄色,接近“淡青瓷”,与西晋以后的越瓷胎的深蓝釉有明显区别(表5)。器皿有很多种,有壶、盆、碗、碟、笔筒、砚台、水罐、桶、洗、烛台、灯、烟灶、痰盂、无等等。,可以和同时期的月瑶相提并论。但是,只有炉子、水井、铁锹、火盆、鸡笼、狗圈、猪圈等。在明器中,却没有磨、砸、扫帚、米筛等粮食加工工具。扁壶和狮子烛台也很少见。五联箱的选择比较特殊。东汉时也是葫芦形,肩上三担,罐体分为上、中、下三段,而不是两段。瑞安县三国墓出土1件。中壶形似碗,腹直,肩被小壶隔成四边。其中一边坐着3个人,中间1人围着7个孩子,左边站着2个孩子。此类瓷雕相当罕见,其含义应与“温州伞寺东晋三年墓出土的牛形灯(3 5 9)”有异曲同工之处牛头向前突出,后肢着地。托盘座与灯口之间装有半圆形把手,实用又美观。此外,如三国西晋的笔筒、东晋的扁腹罐、碗形碗,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