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桂故里的历史记载
南朝宋二年四七四年,江淹被贬为(蒲城旧称)秩,在郡内爱山爱水三年,留下诗10余首。其中多歌桂花。江淹在《骚杂言·乐曲池》中押韵:“北山Xi戴白,南江絺疵叶适。红页峰如彩虹,黑树如画...桐叶遮日,桂枝刺天。”怀疑蒲城酒杜诗胜的风景。《田》赞赏的向上运动。对应上一句话,可以想象桂树在浦城的繁荣。2003年,浙江大学植物学教授于明建来浦城考察桂花时指出,桂花树冠直径在3米以下时,桂枝是直上的,这是桂花的特点。江淹在《杂语·爱远山》中说:“香枝嫩叶茂。”他在《苔上赋》中说:“假绿条常绿,黄花存金。”都是唱桂花的好句子。郭沫若《广寒宫》诗中,用“香枝”代替桂枝。江淹名诗《迁阳亭》中说:“汉使千年连,吴兵千年连”;“桂枝命断,烟独坐。”是江淹在千阳(今咸阳)重镇触景生情的一句话。江淹的诗是1530年前的,是浦城最早的桂花诗。可见当时浦城种植的桂花树很多,说明浦城种植桂花树的时间远在南北朝之前。
唐贞元元年(785)左右,闽南莆田人林丕的儿子林藻、林云进京赶考,途经浦城县柘桂岭(又名吴仙玲,古代福建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岭南高亭的墙上,林藻写了一首诗《柘龟岭》来表达他的抱负。诗中写道:“兄弟各折一桂,飞至岭头合照。”。结果兄弟俩先后中了中奖令,史称“郡人举进士从藻始”。在贞元,林藻是朝廷重臣。9人官至刺史林丕子,名为九穆林贾,故名蒲城九牧村。传说哲桂岭有桂花林,九牧成为人才福地,是吉祥桂花树。此后,晚唐诗人、林藻同乡黄桃也曾来过浦城,留下了《南浦赋》千古绝唱,载入清嘉庆新修的《浦城县志》。傅仲云说:“城郊天路口,我为爬柳条渡发愁;采蕨山之前,先忍着看看谢伟的月桂。”桂花树的木质细腻,坚硬,富有弹性。浦城人自古以来就以此为船、杆,可见桂花树在当时的普及程度。此后,黄桃一直在(894-896年)当学者。他写了《玉缇》这首诗,诗中说“没有比爬丹桂更有害的了”。蒲城的民俗很神奇。
宋嘉佑二年(1057),蒲城人张衡,状元,蓟县书院官。他回乡捐修祠堂子福寺(距五音桥3公里),并题写《子福寺》诗一首:“文昌群星常在,广西故里不空。”以浦城张家一代为荣(2中状元,20余进士),“桂籍”指其科举世家,也可视为出桂祖籍。张衡中状元时,(赵真)为状元张衡写了两首诗,诗中写道:“临高震动于前山,丹桂花开时,万里闻香”。古诗讲究用典,“临高”其实指的是张衡六祖张在钧墓前的鳌头山(在浦城李安堂镇渔乐村)。“丹桂花开万里香”中的“丹桂”二字,可能也是一个真实的参照物,是皇帝听说张衡的家乡是丹桂故里的感觉。这首诗是历史上歌颂过蒲城丹桂的最高级别人物。另外,宋仁宗诗中所谓的丹桂,并不是诗人滥用“丹”字修饰桂花,也不可能把殷桂和金桂说成丹桂。蒲城这里出现的丹桂,应该真的是指“现在概念”的丹桂。这是更早的记载桂花品种的文字。南宋时,浙江天台人陈静仪撰写了《方泉北祖》(1256),记载了花卉、水果和植物。“还有很多其他的书没有收录,可以用来考证。”这是一本完整记录花草树木的书。他整理了《尔雅》中的一段话:“桂树叶,名桂花树。”花淡白色,带红色的叫桂花;黄花能生孩子。在丛生的岩石和山脊之间。同时,《丹桂》的写作比宋仁宗的第一首获奖诗晚了200年。吴,南宋钱塘人,著有《梁璐之梦》、《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定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香山有《儒林外史》。他看到桂花突然变红,有一种奇怪的香味,就献上了,高宗雅很喜欢。许多桂花研究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桂花出现的最早记录。然而,宋高宗(赵构)于1127年南迁建都,比宋仁宗(赵真)首奖诗晚了70年。
据史料记载,桂花的颜色是由芽突变产生的,较早出现银桂花,较晚出现金桂花,最晚出现丹桂。因此,从品种的进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印规品种群进化程度更高,而丹桂品种群进化程度最高。根据古诗中对桂花的描述,唐代前后,栽培的桂花以银桂花为主,唐诗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桂花的颜色描述为白色。宋代对黄桂花的描写很多,如杨万里的诗:“西风夜半散麸金”;范成大诗:“金粟枝一夜开”;邓芝鸿诗:“李安运旧桂花入新黄”,可见北宋桂花以黄丹桂、金丹桂为主,为世人所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年)写过一首《鹧鸪天》的诗,说“天昏地暗,黄体软,情丝远,只剩香。为什么要浅蓝深红?是一等花。”在她看来,好像桂花只是淡黄色,而不是深红色。的确,丹桂的描述只有南宋才有,品种稀少珍贵。北宋中期(960-1125),宋仁宗有写丹桂的诗,所以这个时候的丹桂真的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