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丰民俗。什么?

习水人过年。

“新年来了,就怪家里人。孩子想要帽子,女人想要花。媳妇要肉回娘家,婆婆要糯米搓(打)糍粑。记忆中的童谣仿佛在耳边回响,却又像尘封的历史。毕竟这样的新年期待已经没有了。

很久没有在老家过年了,但是每次想起在老家的童年,真的是一段很难过的回忆。

实际上,在我们的家乡团皮,中国新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小时候唱儿歌,盼过年:“二十四(腊月),唠叨鱼刺;二十五、豆腐;二十六、叫年肉;二十七、本年度完成;二十八、洗涤马虎;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哈哈哈。”

二十四是小年,也是新年的开始。当然还有一个神圣的仪式:接祖。想起来,这就是中国人的孝心所在。生者如何在过年的时候忘记死去的亲人,尤其是长辈?在我们老家,每家的堂屋前墙上都有一个中殿,这个“亲”就是他的祖先。大厅里必须有一张正式的宽大的桌子,那是祖先和来访者就座的地方。仪式在腊月二十四吃晚饭时举行,桌上摆几个菜,周围摆八把椅子,随后斟酒,大人们要说几句情意绵绵的恭维话(当然是对祖先)。在这个时候,椅子是任何人都不能碰的。酒过三巡,再搬椅子,将桌上的三杯酒恭恭敬敬地倒在地上,再将其他酒倒入酒壶(我想这是因为我不忍心全部倒空)。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开始吃饭,新年开始了。

过了小年,年就真的举行了。当然一年的时间安排不会像儿歌里那样,但也是分不开的。

打糍粑、烫豆饼、杀念* *……都是朋友们叙旧取乐的地方。有时候比较富裕的家庭也会给围观的人拉一个饼或者半个豆饼。

在我们家乡,吃年夜饭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一般来说腊月二十八到三十就可以上了,不过还是在三十的中旬。相传30年前吃年夜饭的原因是穷人争着吃了一年,不然收债的来了就吃不上了。大部分年夜饭都是早上天不亮就吃完了。据说早上吃年夜饭是因为怕要饭的穷人都跑到财神去了(吃年夜饭不能开门)。穷人晚上吃饭,穷人家却要等脚夫带东西回来,或者借东西一起吃。但是大多数人喜欢在早上吃年夜饭。看来他们是想得到“有钱人”的祝福。

警惕是除夕夜的规矩。在朝堂中央围一个火坑,在上面放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干树包(树的根和茎汇合的部分),加上干柴火点燃。火烈旺。如果是松树,松香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庭院。年长的男人会在壁炉旁温一壶当地的水酒,此时花生就成了最好的开胃菜。糖水和茶将在壁炉旁加热,供妇女和儿童享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在壁炉旁烤汽巴。汽巴开始烤透的时候,中间会出现一个大肚子,越来越大,然后突然爆裂。这时候一不小心,破肚皮就会粘上一片灰。这是童年的孩子最开心的事。他们想有个鼓鼓的肚子,却又怕自己措手不及,弄得灰头土脸。他们只是眼睛累了,好像要跳出来了。他们都笑着叹了口气。

那时候除夕夜没有电视。夜深了,终于受不了困意的侵扰,一个个就要爬上床。但是早上的鞭炮声会把人们带入新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的早上,我会很早起床,这叫“出门”。我还是不明白这个食谱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好运。第一,鞭炮要早放;第二,它们必须由家庭成员来衬托;第三,鞭炮声当然是越长越响越好。鞭炮放完后,家里的主妇会泡一碗红糖水,里面放着稻花香,每个人都可以享用一杯。这是一个代表“甜蜜繁荣”的祝福!

初中第一天的早餐一定是隔夜的鸡肉腊肉浓汤,腊肉的香气已经优雅的满屋都是,让孩子们垂涎三尺。小时候家乡的美食“鸡汤泡面,腊肉煮”,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早饭后,全湾(自然村)开始拜年。家家户户来了都会放鞭炮,还会给孩子放一把花生或者自制的糕点。孩子们兴致勃勃,挨家挨户,闹得整个海湾鞭炮齐鸣,满载而归。

走亲戚拜年也是正月里的大事,当然要从长辈或者最亲的人说起。大人出门拜年都要带个孩子。我当时不懂,但长大后觉得“该死”不在其中,所以不痛苦。

在我们家乡,打龙灯、赶彩莲船、唱社戏是非常时尚的。也是童年最快乐的地方。反正庙会剧我看不懂,只是喜欢的人比较多。

正月十五,我们也吃早点。早饭后,孩子们必须去竹林摇竹子。摇竹子的时候,他们唱一首歌:“朱师傅,朱妈妈,你长不大,你可以为我长大,你只要你就会长大。”

“三十火十五光”在我的家乡是很讲究的。但在我的印象中,并没有后来才知道的“灯笼”这种东西。但夜幕降临后,所有的龙灯都会在每一节放上蜡炬,在空旷的田野和群山之间打滚起舞。这是真正的龙灯,而且是非常感人的一幕。

要说十五的“灯”,最宏大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照明”,这也是一个巨大而神圣的东西。下午——大约四点多,祖仁会被送回家。也许这是结束中国新年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带着蜡烛和香来到祖坟前,在每个墓碑前点上香,点燃蜡烛为祖先照亮回家的路。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只要你敢走出大门,抬头望去,远山灯火星罗棋布,飘忽而神秘,像星星和萤火虫,仿佛天地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让你遐想无穷的景象。

元宵节的年夜饭虽然是难得的“元宵”——汤圆园,但是并没有太多的趣味。因为明天——正月十六,就是“岁末,敲锣打鼓,沉沉浮浮。”

而新的“年”要等到新的腊月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