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是一种古老的神兽。是怎么从狐仙变成狐妖的?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常见的形象之一。

有趣的是,这种文化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汉代,九尾狐被普遍认为是吉祥的,受到人们的尊敬。但自唐宋以来,逐渐跌落神坛,成为邪灵的代表。

随着《封神演义》中苏妲己形象的出现,九尾狐成了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在现有文献中,对九尾狐最早的记载是《山海经》。

《野东经》说:“有青山之国,有狐狸之九尾。”

《海外东经》也说:“青丘国在北,...它的狐狸在九尾有四只脚。”

在这些记载中,九尾狐只是被记载为一种上古猛兽,并没有好恶之分,善恶之分。

但是到了汉朝末期,九尾狐已经被认为是吉祥的,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根据汉代的秘密文件,当商朝的创始人唐成登基为皇帝时,有一只九尾狐。

而在周文王,东夷来归顺,九尾狐出现了。

更早的时候,夏朝的创始人大禹年轻的时候,一只白色的九尾狐出现在禹面前,预示着他要娶屠山石的女儿为妻,家财万贯,成为国王。

九尾狐之所以变得吉祥,可能与它的“九尾”代表子孙后代、宗族兴旺有关。

就像东汉的儒生在记载朝廷的学术讨论时说:“谁会是九尾?”?九嫔妃各得其所,子孙众多。最后是谁?明天之后会很繁荣。"

包括已经发现的汉画和石刻,九尾狐经常与蟾蜍、於菟、三祖屋一起陪伴西王母,这大概与九尾狐象征着子孙后代的兴旺有关。

此外,九尾狐成为吉祥之物,可能与狐狸在先秦时期被视为“贤兽”有关。

据《礼记》等古籍记载,狐狸死了,会把头转向它出生的窝,这在儒家看来是一种善良的行为(“狐死于第一丘,不忘其根”)。

再加上汉代占卜和傅锐理论的盛行,九尾狐作为太平盛世的吉兆和天意的象征性表达,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成为显示君王昌盛和百姓顺从的标志之一。

在汉代以及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关于九尾狐作为吉祥符号的记载可谓层出不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各个地方都祭出吉祥的象征,如:

魏文帝皇帝曹丕登基后,鄄城县北部出现了一只红紫色的大狐狸,带着几十只小狐狸。因为大狐狸尾巴长而多毛,分叉多,被认为是九尾狐,所以作为吉祥之物献给皇帝。

北魏时期,拓跋政权入主中原。据悉,九尾狐在各地多次出现,被当地官员作为吉祥之物呈献给朝廷。东魏、北齐、北周以后,仍然普遍供奉九尾狐。

注有《山海经》的大预言家郭璞曾作诗《九尾狐赞》,歌颂其吉祥之情:

“绿色教堂野兽,九尾·福克斯。有办法看,书也写了。一周发财,以表神韵。”

直到唐代开元年间,瞿昙寺达仍在《开元詹静》中说:“九尾狐,诚圣君,宜正而和。”

但在唐朝及以后的正史中,并没有九尾狐作为吉祥礼物送给统治者的记载。

从此,九尾狐走下神坛,逐渐演变成另一个极端——从一只代表国家富强的吉祥兽,变成了一只被人们痛恨的怪物。

这可能首先会被普通狐狸“拖累”——无论九尾狐多么神圣,它还是属于狐狸家族的;在民间,狐狸常被视为能变形迷惑人的妖精。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对狐狸下了定义,说“狐、妖兽、鬼骑之。”这是狐狸作妖,也和鬼有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张药方认为狐狸精可以致命;治疗狐仙引起的疾病,需要背诵特殊的咒文。

写《九尾狐颂》的郭璞曾这样描述狐狸的妖性:

“狐狸五十岁了,还能变女人;百岁是美人,是女巫,还是夫妻相。能知千里之外的外事,擅风韵,使人迷茫无知;千岁与天同相连,是天虎。”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唐传奇小说中,关于狐狸的故事比比皆是。

比如甘宝讲了一个人在寻神中被狐仙迷倒的故事,借一个道士之口说狐仙是古代一个叫阿子的妓女变成了狐狸。所以狐仙自称阿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劝人戒色的诗中这样描述狐狸精的变化:

“古冢狐,妖而老,化为良家妇女。

头变阴脸变妆,大尾巴拖成红色长裙。

沿着废弃的路慢慢走,人会在黄昏时安静下来。

或唱或跳或伤心地哭,翠眉不扬脸。

突然,我笑了一百万次,我被十个人迷住了。

然而,唐文献中虽然有许多狐狸出没人间的记载,却很少涉及九尾狐。九尾狐因为有着神圣的光环,在唐代并没有被直接称为妖。

到了宋代及以后,九尾狐终于退化成了令人憎恶的怪物——

北宋皇族之后,赵灵畴在《后街录》中写道:“钱塘官妓,风韵佳,名曰九尾野狐”。

北宋名臣田匡也在《儒林外史》中写道:“当时人们看九尾狐,说它不是民族吉祥也是迷惑不解。”

南宋大学者叶适在《学记》中将九尾狐称为“妖狐”。

此外,南宋著名抗金大臣李纲写了一首诗:“深识万恶九尾狐”;大诗人陆游的诗中也有“狐狸九尾洞中国”这句话。等一下。

可见,到了宋代,九尾狐已经完全被妖魔化了,它头上的神圣光环也消失了。

宋以后,九尾狐妖的形象固定下来,不仅给天下带来了麻烦,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其中,苏妲己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她被九尾的一只狐狸附身,受女娲之命迷惑纣王,以败坏殷商之财。

晚清小说《九尾狐》中,九尾狐的妖性概括如下:

“盖狐最是好色,取名九尾,不但更是好色,而且善于幻化人形,下功夫奉承,还有集阴补阳之术,比一般的狐狸特别厉害。”

九尾狐已经从狐狸中最高贵的圣物沦落为比普通狐妖更危险、更恶心的优步。

为什么唐宋时期九尾狐的形象反转了?

除了被普通狐狸“拖累”之外,还有学者指出,由于“狐”与“胡”同音,中国人歧视外来胡人,称之为“胡”,所以在唐代,正史中并没有九尾狐作为吉祥之物献给统治者的记载。

宋代提倡的吉祥精神是玄武,即龟蛇。而且自建国以来,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南宋不仅失去了半壁江山,还经常被金朝压迫,尊严扫地。而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连生活在北方的狐狸也恨之入骨(古人认为“江南无野狐,江北无鹧鸪”),九尾狐的形象地位不断下降,最后成为祸国殃民的妖魔鬼怪。

然而今天,九尾狐的形象似乎又恢复了。例如,在几年前流行的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来自清秋的九尾狐家族地位很高,受到三个圈子的尊重。

这是对九尾狐“上古神兽”最初定位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