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莆田的历史典故?
■白色春联
正是因为这段历史,贴白额春联的习俗在莆田也很流行。原来莆田家家户户都是正月初二贴白对联,但是到了四月初四就习惯贴红春联了。在悼念亲人和吉祥节日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种妥协,就是把红色的春联盖在新贴的春联上,露出一张白色的春联以示哀思。此后,莆田地区每逢春节,便流行贴白额春联。林金代说,春节的民俗蕴含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
红团商酌鞋夏薇路
莆田过年,壁炉最好吃。莆仙乡亲们,尤其是农村的,要在30周年之前准备好炸豆腐、炸红薯、薄饼、红橘子、鸡鸭猪羊,以及不可或缺的“红球”。“红球”以糯米粉为原料,外裹绿豆或熟糯米,吃起来甜而不腻。莆田民俗专家黄秀峰表示,对于莆田人来说,“红团”寓意深刻,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圆形象征着家人团聚,“红团”的香甜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的甜蜜。
除夕夜,家家户户开始告别新年,农村鞭炮齐鸣,孩子们欢呼着迎接新年。然后除夕夜,莆仙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同桌饮酒,大家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莆仙的一些村庄,更重要的是在烤箱里和餐桌下放上木炭,以显示全家人的深情,团聚和繁荣。
莆仙人围着灶台聚在一起时,餐桌上的菜肴大多有吉祥之意,如鲫鱼(俗名鲫鱼之母,谐音)、蟹(意为完美)、虾(莆田方言读作“和”谐音,意为一家人和气生财)、甜丸子(意为生活甜蜜美好)。在莆田农村和一些郊区,莆田人过年都要在厨房的水缸里养几条活鲫鱼,表示一年有余。莆仙人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平日里,大家都在外面忙,但是到了过年,一定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团聚。除夕是亲戚们团聚的时候。所以为了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如果真的有人回不了家,就在餐桌上放一副碗筷。
元宵节“蜡烛山”
莆仙灯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莆仙地区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农家院,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人们燃放鞭炮和烟花,敲锣打鼓,表演歌舞,踩高跷,游龙灯。所有的社团、祭坛、宫殿和寺庙都举行游戏来迎接神灵。成千上万的人组成庞大的队伍外出。人们举着五色旗,装着男孩子,跑着十个警察,装着故事,敲锣打鼓,弹着十个音八个乐,放着枪,射着矛。每个乡镇都有露天的莆仙戏,还有花灯、舞龙、舞狮,几乎通宵。
犹大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莆仙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挂满了灯笼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许多村镇还举行花灯游行,俗称“大花灯”。在灯笼中,各种各样的彩灯相互竞争,包括龙灯,凤凰灯,莲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鱼灯,玉珠灯,玻璃灯等。灯笼上绘有人物、故事、花卉、虫鱼、鸟兽、亭台楼阁等景观。仙游枫亭镇的犹大灯笼是最壮观的。游灯中有灯笼、猜灯谜、塔灯、六角灯、蜈蚣灯、七彩蓝灯、蔬菜大灯等。在莆田华亭高霞村,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在长约3厘米、宽约6厘米的木板上装上灯笼,组织三四千人的大灯笼游。从高霞村游到市内的广化寺。
妈祖灯会。在莆仙沿海岛屿,尤其是湄洲岛,有举办妈祖灯会的习俗。正月初十是妈祖灯节。除祠堂外,岛内外其他数十座妈祖宫庙在正月初八至十八举行元宵灯会,即把各宫庙中的妈祖搬到庙中,在庙中奏十音八乐,并请道士娱乐。然后根据各宫的活动范围,将妈祖搬回皇宫。妈祖庙(宫)有元宵节“烛山”的习俗。蜡烛山是一个木架,上面有成千上万个蜡烛钉。好男好女从家里带来一对对蜡烛,放在木架上燃烧。从远处看,它们像蜡烛山。人们会把蜡烛放在只有五六厘米的地方才熄灭,带回家继续点燃,表示吉祥平安。在市区的文峰宫(妈祖宫),灯节宫也点蜡烛山。每年元宵节晚上,都有不少市民争相一睹文峰宫的烛光山,场面相当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