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期货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钢材期货交易的历史状况

线材期货的上市和交易

1.1993-1994线材期货合约的上市背景和交易情况。上世纪80年代末建立的钢材现货批发市场,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计划由国家规定,产品由国家经销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钢材生产企业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为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钢材流通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普遍存在的“三角债”以及现货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的信息不畅、交易不公开等问题,困扰着钢铁生产经营企业,制约了钢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性能价格比高、质量有保证、价格权威的有效途径。线材期货品种正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钢材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1993年3月,苏州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φ6.5mm线材期货交易。后来,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沈阳商品交易所、重庆商品交易所、上海建材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该品种的期货合约。从1993到1994,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特定的初始发展阶段。一方面,线材是基本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市场需求广而大。线材期货交易一推出,立即得到了钢厂、物资流通企业和用户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催化了新上市线材期货品种的交易规模。在此期间,我国线材期货交易累计成交超过4.52亿吨,成交金额1.32万亿元,累计交割251万吨,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当时国内期货市场不成熟,各项法规建设滞后,使得交易量大、流动性强的大型期货品种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线材期货交易后期出现过度投机的违法现象。1994年3月,国务院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暂停线材期货交易。第一阶段(3-6月,1993)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钢材需求快速增加,线材现货价格从1700元/吨上涨,1993年上半年突破4000元/吨。作为现货市场价格的预期,1993年初线材期货价格在4000元/吨左右高位运行,与当时的现货价格保持同步。第二阶段(1993年7月至65438+10月065438),受国家紧缩政策影响,钢材市场需求减少,而国内钢产量和国外进口量持续增加,线材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从最高的4200元/吨跌至2620元/吨,跌幅达37.62%。线材期货价格先于现货价格大幅下跌。如三个月期货从最高的4270元/吨跌至2347元/吨,跌幅达45.04%。第三阶段(1993 65438+1994年2月至65438+10月),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的泡沫给市场带来了通货膨胀。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现货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而期货价格在交易员的帮助下先于现货价格快速反弹,最高上探3844。第四阶段(2月1994后)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抑制通胀,社会需求不旺。再加上钢铁库存过大,进口量过大,期货价格一路下跌。

线材期货交易经验总结

线材期货品种是有中国特色的好品种。1993年,中国期货交易所在没有任何国际借鉴的情况下,首创线材期货品种并成功上市,在世界期货交易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1.线材期货交易中的价格发现功能。线材期货上市交易后,由于参与人数多、成交量大、流动性强,价格预期更加真实可靠。通过分析苏州商品交易所线材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比图可以看出,在1993之前,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期货价格在4000元/吨左右的高位运行,与当时的现货价格保持同步;6月份以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在贸易商的合理预期下,期货价格先于现货价格下调至2340元/吨;当年年底,由于大型基建项目上马,贸易商看好远期价格,远期价格呈现远期升水趋势;1994年初,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加速实施,期货价格再次掉头向下,此后再未超过国家计委规定的指导价。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般月份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偏离很远的情况,但交割月份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基本一致。此外,对比期货交易前的现货价格波动,现货市场上,φ6.5线材最高价4400元/吨,最低价65438元/吨,而期货价格4270元/吨,最低2340元/吨,减少了870元/吨的波动。期货价格起到了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可以看出,在近两年的期货交易中,线材的期货价格走势是接近现实和理性的,基本反映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影响。2.线材期货交易为企业提供了规避风险的渠道。正是由于交易活跃,期货价格走势相对合理,钢市各类主体才能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现货价格风险。在线材期货交易中,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套期保值案例。比如苏州商品交易所线材上市之初,只有苏州和南京两家地方钢企参与。随着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一年后华东地区发展生产线材的大中型钢厂进入市场,其他地区各大钢厂也以不同形式参与线材套期保值交易。在期货价格的两波大跌中,部分钢厂根据生产计划高价卖出远期合约,既实现了销售,又保证了贷款的及时回笼,避免了“三角债”之痛,避免了现货价格大幅下跌带来的重大损失。3.线材期货交易为钢材流通创造了规范的交易环境。线材期货交易通过公开竞价和计算机撮合的方式,改革了传统落后的交易方式,规范了交易行为,为钢材流通创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保证了交易的透明度。

电线期货交易的教训

1.线材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所体现,但套期保值功能尚未成熟。在线材期货交易中,首钢、鞍钢、唐钢、包钢等一些国有大中型钢厂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套期保值交易。但由于当时市场发育不成熟,对套期保值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许多市场参与者对套期保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用。在交易过程中,遇到市场波动,就改变初衷,参与投机,从而错失套期保值机会,造成损失。2.线材期货交易后期,风险管理出现问题,导致过度投机。线材期货上市交易期间,由于当时国内期货市场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管理者和交易者尚未成熟,表现为:一是期货合约设计不尽合理;二是交割仓库布局不够合理。比如苏州商品交易所的线材交割仓库集中在华东地区,这就给了投机者操纵市场的机会。没有建立品牌投放体系,投放量得不到控制,投放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引发纠纷;三是各项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整个市场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规范和抗风险能力;第四,交易者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意识,一些管理部门对期货市场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综上所述,线材期货交易由于各种原因,后期一度被过度炒作,给厂家和商家造成损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必要暂停线材期货交易。线材上市交易期间,国内期货市场不成熟,期货合约设计不严谨,管理不规范,造成过度投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1994年3月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暂停该品种期货交易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