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绿茶的名茶历史
早在清代,武平绿茶就以“香高味浓味甜”而闻名,一度成为宫廷贡品。然而,武平茶叶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解放后主要生产炒青,产量不低,但价格出奇的低。即使在80年代初,500g茶叶的均价也不过2元多一点,到处都是废弃的茶园。
面对大量滞销的困境,武平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开始探索发展名优茶之路。桃溪镇新村是第一个做名茶的村。以凉叶山茶业、年年春新宝茶厂、蕲春茶厂、蓝田茶厂为主导,带动家家户户做高档名茶,不断提高制茶技术。自1989以来,其茶叶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名茶、优质茶”,并于2002年被中国(福建)国际茶叶、茶具及茶文化博览会授予“凯捷杯”质量奖。去年,该村实现茶叶产值72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0%,人均收入接近4000元,成为武平名茶第一村。
武平县加快名优茶发展。全县制茶人员1000余人,武平绿茶系列产品30余种。继高档炒青绿茶和特种扁形、螺旋形、珍珠形茶、烘青毛峰茶开发成功后,涌现出龙井、碧螺春、名优炒青等主要品牌。这些品牌获得了30多个省级及以上奖项。2008年,武平绿茶红枫牌有机茶成为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专用茶。名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为调动茶农开垦改造茶园的积极性,尽快形成3万亩茶园的产业规模,武平县出台了优惠政策措施。所有新植茶园10亩和低等级示范茶园10亩以上,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给予补助。该县还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品种改良,扩大茶产业规模经济,促进了全县茶产业步入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注册了“前山”、“舒悦”、“凉叶山”等一批茶叶品牌商标。1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凑型生产基地,以“加工洞企雪+基地+市场”的运作模式,辐射带动了近万名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