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农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中国人口多,平均耕地面积小。清朝雍正年间,人头税被废除。此举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使人口从雍正时期到乾隆时期突飞猛进地增长了三倍,几十年间从2000多万激增到近4亿。到了近代,尽管连年战乱,由于雍正、乾隆时期,
第二,封建制度的存在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在近代中国,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成为没有自己土地的佃农,农民的大部分收成不得不交给地主,使得中国大部分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第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0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廉价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帝国主义列强一方面利用其在中国的特权,低价购买中国农民生产的原料,另一方面利用关税优势,以更低的价格向中国倾销其农业加工品,使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家庭手工作坊和个体纺织生产者。
第四,中国农民虽然有一定的革命觉悟,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中国农民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阶级的组织领导。中国的农民在近代几次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勾结下,受到残酷的镇压,始终无法通过革命获得政治权利。
总之,分析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农民贫困的原因,应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和中国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