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城墙详细资料收集

泰州城墙又名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多米,现存长度5000多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夏衍亭,在陡峭的山石间到达灵江东岸,一直延伸到金山西麓,俯瞰江面,尤其是北面。

泰州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除、重建和修缮。元代时,泰州城墙因其防御洪水的重要功能而未被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是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的城墙。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泰州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11年10月,由泰州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曾被中国古代建筑师罗先生誉为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师范学校”和“蓝图”。

基本介绍中文名:台州城墙mbth:台州古城城墙别名: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属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宋志清(始建于东晋)批准文号:国发[2006 54 38+0]25号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RC)景区级别: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物、城墙、 国家AAAA旅游景点的城门、城楼、马面、敌台、瓮城、护城河、碑刻砖、文物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保护措施、旅游信息、门票、交通、历史沿革东晋元兴元年(402),郡守新景在临海大孤山筑城抵御孙恩时,形成了泰州府城墙的初步形态。 唐初,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级别提升,城垛规模扩大。唐末,泰州投降宋朝时,为表示诚意,将雉丘拆除。在北宋的宋真宗时期,城墙被完全恢复原样。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条例,包括镇宁、兴山、丰台、措仓、崇和、镜月、朝天和外城的顺政和延庆。北宋庆年间,暴雨引发洪水冲毁泰州府城墙,知府彭修复城墙。"这座城市比以前建得更高了,但它还是和以前一样坚固。"此次修复工程中,原夯土墙用青砖覆盖,增强其稳定性和刚性,西南水面铺设条石。后来泰州太守钱选“加大治城力度,以石为台,以堤为防”,大大加强了陵江的防洪能力。此外,由于临海市内陆势东低西高,北固山的溪流在城东洼地汇合,经常被降雨(即东湖扩建前的水域)淹没,几乎无法居住,无法通行。于是,在熙宁四年(1071),时任知府的钱选根据历年山洪的水流和流向,利用原有的自然地理特征,将东城墙移至东湖以西,并对原有的东湖水域进行了扩大,修整了海岸线,疏通了东湖和陵江的水道,不仅解除了水涝威胁,还为临海城东增加了一条大跨度的天然护城河。由此,沿海城墙的格局基本定型。元初,由于治理的需要,许多城墙被毁,而泰州府的城墙却因为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得以保存下来。在明朝,中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到日本海盗的袭击和掠夺。沿海城墙虽能挡住洪水,却抵挡不住倭寇的骚扰,往往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在被日军多次掠夺并付出惨重代价后,他斥巨资加强了当年沿海城墙的城防体系。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击日寇,根据军事防御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沿海城墙的防御能力。清顺治十五年(1658)再次修建城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城垛数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从1956到1958,城墙东侧的崇和门及其相连的约1800米的城墙被逐步拆除,于是遗址被开辟为东湖路和大乔路,部分城砖被用于修炼钢用的小高炉。西、南墙防洪效果明显,北墙在起伏的群山中,避免了被拆的命运。其余的城墙在西边和南边。1962年,临海县* * *人民向北固山东部(长100米,宽5米)提供城墙空地,用于军分区高射炮建设。当时由于附近居民的非法拆迁等因素,北城墙基本损毁。在1984泰州城墙考古勘探现场,西城(原含仓门)中部打通望江门,东西分别连接金山路和望江桥。1998望江门改为单孔,加宽,加高,加塔。1995年8月,临海市召开“建设临海名城,修复古城墙”动员大会,号召市民“我为名城贡献一砖,全民修复古城墙。”同年,泰州城墙修复工程开工。1998期间,历经三年,泰州府城墙全面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泰州府城墙工程竣工剪彩仪式。2011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台湾城墙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考古发掘,泰州府城墙分别在宋、明、清三个朝代重建,与历史记载完全对应,各个朝代层次分明。由于发掘深度和选址的限制,唐代城墙难以确定,但可以确定泰州府城墙的扩建时间为唐初。长城雪建筑的特点反映了明清城墙整治的典型特征。台州府城墙的规格和规划布局基本符合传统礼仪文化的要求,与襄阳、荆州等明清城墙相同,但比以前更高、更坚固,具有典型的明清城墙城防单位和完善的城防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临海古城,选址精美,城墙形式随山势而动。根据防范倭寇的军事要求,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创新城防体系,强化防御效能,与南方地理气候和社会文化高度协调,具有南方城墙的形制特点。因临江近海,其防洪抗日功能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泰州城的城墙有着复杂的防御体系。虽然只是一座临海的城市,但军事防御体系完备、复杂、创新,其建筑工程和军事防御技术水平不亚于同时代的边城城墙和都城城墙。采用高超的筑城技术,泰州府的墙体材料精美,城砖的砌筑方法和质量管理与明清都城建设一脉相承,细部设计到位,体现了明清高超的筑城技术。泰州府城墙,文物,由墙、门、塔、瓮、护城河、护桥、敌台、马脸、垛口、女墙组成。从其功能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基本防御单元和核心防御单元。其中,基本防御单元主要指城墙和护城河;核心防御单元主要指城门、城楼、瓮、敌台、马面。泰州府城墙总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7米,设7道城门。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置有脊,内侧建有母墙。墙体每隔一定距离还设置有凸出的马面。泰州府的城墙是夯土墙,上面盖着城砖。夯土层的最下端是棕灰色的土,质地最硬,然后上面覆盖一层20到30厘米的紫色土垫层,第三层是黄土层,表层是黑土层。采用中间夯土外砌砖的方法。在施工方法上,泰州府城墙是用糯米或粘土均匀混合,然后夯打密实,自然风干后,极其坚硬,城墙的刚度和强度大大提高。泰州城墙金山段有7座城门,即东面的崇和门;南面的兴山门、镇宁门;东南荆岳门;西南丰台门;西面包括仓门和朝天门。西南的镜月、兴山、镇宁、朝天是临江的主要门户。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沿江瓮城建立之前,不仅要防御敌人的炮火攻击和攻城武器的碰撞,还要防洪、防水、防潮。因此,城门不仅采用了拱形门道,还设计了高于城门入口顶部的门扇,城门两侧的内墙从门臼处扩大到2.2米,深度各为0.4米,便于运输,从而在上部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天窗”空间。这些天窗长约4.3至5.1米,宽约2.2至2.65米,相当独特。这是其他明清城墙没有的孤例,其功能尚未确定。泰州府城墙东段1984后,在泰州城墙西中段新建望江门,在城隍庙旁的古龙山北新建顾北门,在原崇和门遗址重建崇和门。望江门发展成了望江揽胜之地,门上盖起了楼房。在城楼的大门上方建一座城楼,用来防御和俯瞰。东汉末年到隋朝,往往是两三层的多层建筑。从唐朝到元朝,城楼都是单层的。明初泰州府城城墙上有七座城楼,分别是汇丰(崇和门)、晁然(兴山门)、沈绣(镇宁门)、镜月(净月门)、下表(凤台门)、蓟县(含仓门)、行宫(朝天门),寓意丰富。崇和门-汇丰楼位于城东,临近东湖,有护城河、月城、吊桥,俗称“吊桥头”。崇和门的名字来源于城墙高大、雄伟、匀称的建筑。惠风楼因古城景观之美,将建城之利留给百姓而得名。这是天地合一,美不胜收。净月门——净月楼,位于城东南,金紫山旁临江。净月门、净月楼、门楼反复命名,意在强调筑城御敌、保家卫国,让百姓更好地过上安稳日子。杏山门-晁然楼,位于城南稍东,东临金子山,南临灵江。杏山门因靠近金子山而得名,山上寺庙众多。佛道对人的启示是,人要多做善事,不要做恶事,城市里慈善盛行。晁然大厦靠近金子山和灵江,古城的景观非凡而美丽,应该受到保护。而且建筑在城门上,有利于观看金子山和灵江的景色,因此得名支队。镇宁门——沈绣楼位于城南,南临陵江,北接通州,俗称“南门”。镇宁门,风平浪静,寓意是让人们的生活有一个安静安定的家。沈绣楼的名字就是在上面寄托一个愿望,希望把鹿城的家变得神奇而美丽,让人着迷。丰台门——夏表楼,位于城市西南角,两侧紧临灵江。凤台门的名字是为了感受台州和临海的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的安宁,也是为了祝愿年丰人生,健康生活。夏表楼的名字,预示着潞城人的生活如彩云般绚丽多彩,无限美好。封闭式仓门-集贤楼,位于城西,面对灵江。括苍门因浙江东南部最高的山峰括苍门而得名。集贤楼是根据传说,许多神仙住在括苍山,在那里练习炼丹和获得启示。括苍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奇特美丽,让人遐想和向往。朝天门行宫位于城市的西北角,西临陵江,北靠古龙。它是一个天然的门户,俗称“西门”。朝天门,依托古龙山的天然屏障,雄伟壮丽,将城门命名为朝天门,使城墙显得更加雄浑,更具活力。兴工楼的名字是为了繁荣公益事业,造福古城百姓,让百姓永远铭记。马面马面台是指城墙凸出的部分,是守城的士兵用来防御三面之敌的。它的间距是根据弓箭的有效射程设计的,一般在100 ~ 120米之间。台州府城城墙上有大量敌台,其中江边有9座,可以更好地防御日军从东部海边和陵江的突袭。它的马脸大多和其他城市的马脸差不多。只有城墙的临江段经常被凌江冲走。因此,六个马面被设计成曲面或斜面,有的甚至是半方形和半弧形,以减弱河水的冲击,加强防洪能力。泰州府城城墙上的“马脸”原始数量不详,因为东墙已毁,但保存下来的“马脸”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六个弧形马面的相关信息如下:第一个“马面”位于镇宁门以西153.75米处,凸出6.16米,外端面宽4.2米,内宽7.5米,河道上游呈弧形。第二张“马脸”距离第一张223.5米,凸出6.4米,外端面宽6.6米,内宽9米。这条河的上游倾斜了。第三张“马脸”距第二张178.15米,凸出4.6米,内宽3.4米,外端与河流上游呈弧形。第四张“马脸”距离第三张56.3米,向内凸出4.4米,宽5.2米,其外端也与河流上游呈弧形。第五张“马脸”距离第四张74.8米,凸出6.1米,外端面宽4.4米,内宽6.4米。这条河的上游倾斜了。第六“马面”与第五“马面”之间的距离为101.68米,内宽7.6米,突出河道下游方向8.2米,上游方向6.45米..外端变成6.7米宽的斜面。六个“马脸”的独特造型,注定了泰州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这是其他古城没有的,尤其是北方。“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敌台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双层空心敌台,抵御日寇入侵。这种敌台横跨城墙内外,内部空间大,可以驻扎大量兵力,可以避雨御寒,非常便于观察、防御和信息传递。这种双层中空的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在北疆的部署,极大地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高了防御能力,还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中的一大创举,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的一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和城防史上的一大突破。空心敌台瓮是为了围歼攻城门之敌而设置的。泰州城墙河上的四个正门(兴山门、镇宁门、净月门、朝天门)都设有单瓮城,大多呈半圆形。只有镇宁门在半圆形和方形之间,瓮西建三座护城防洪,开两座城门。大门的结构是内大外小,内高外低,和其他三个大门差不多。翁城护城河台州府城的护城河利用的是天然河流——陵江。西南面可以靠河道把守,东面被人工挖掘的东湖挡住。由于北面可以依山而守,城墙的布局顺着山势,与大小山势融为一体,既减少了工程量,又大大增加了防御力。民间美其名曰“江南八达岭”。护城河上有护城桥,西面出入口有浮桥,方便出入和贸易。碑文砖泰州府城墙自北宋五年(1045)开始砌砖,历经多次修缮,直至清同治十年十一月最后一次大修。不同朝代的城砖,长短、厚薄、品种都不一样,都是手工压制而成。碑文古砖拓片碑文砖刻在阴,也刻在阳;有7种窑工,5种窑厂,4种吉尔吉斯语,12种出身,21种姓氏,1种历年,5种格局,等等。印砖铭文60种,传世资料丰富。这些碑刻砖为进一步研究泰州城墙的建筑历史和地理沿革、军事建制、焚烧地点、文字沿革等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的研究价值今天能看到的古城墙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修建或重修的,台州城墙可以算是北宋的遗迹,由于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长城和梅园台州城墙的文化价值,以突出的技术和形式创新促进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和军事功能的提高,与1600年历史的临海古城相互依存,既符合传统风水理论,又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规划原则。城墙和古城的发展演变,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国家级城市的规划理念,充分代表了古代东亚的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的历史谱系,保存了中国南方大量的传统城市景观和生活习俗。台州城墙及陵江保护措施1990,临海相关人士对台州城墙申遗提出建议,开展申遗调研。自申遗以来,临海市成立了台州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了台州城墙保护规划,颁布了《台州城墙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台州城墙与城区关系图1997 8月,台州城墙被浙江省人民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泰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有专家认为,戚继光重修的山海关至居庸关明长城,是以临海古城墙为基础,根植于海中;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建筑史学家杨洪勋表示,泰州府城墙已基本符合申报世界遗产的要求;同年8月,临海市委、市委* * *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165438年10月,由台州城墙等8座明清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 11,台州城墙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2065438年6月+2008年10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批准的《台州地区城墙保护条例》正式生效,将5月10日定为“台州城墙保护日”。翁城旅游信息成人门票:65元内老年人、儿童门票:30元内优惠政策:台州户籍凭有效身份证件提前预约后免门票。公交线路:可在东湖公园站下车2号杏山门游客中心站,205号长城揽胜门站,201,202,203,204,211,218,302,310。上路旅行沈海高速(G15)转临海大道→开发大道→东方大道→崇和路→东湖路→台州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