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

近年来,关于被誉为“民族英雄”、“大明最后的长城”的袁崇焕,争议不断。踩他的人被扣上“汉奸”、“国贼”、“大清第一巴图鲁”的帽子。然而,明代尤其是晚明的史料是复杂而自相矛盾的。《明史案》和《明史》经过近百年的修订,导致正史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所以我们能了解到的袁崇焕的情况相当模糊。笔者无法作出完整的结论,但根据现有可靠的、广为流传的史料,尝试分析一下。

袁崇焕与崇祯

首先是关于袁崇焕的战绩。其最大的亮点是宁远之战。据说使用红炮重伤了敌军首领(据说努尔哈赤逼他撤退甚至直接导致他死亡)。“奴才贼袭宁远,枪杀一大头领,用红布包裹,贼抬。”关于这段历史,满文旧档案中有相关记载。宁远之战是在后晋十一年(1626)一月,努尔哈赤的死期是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中旬,间隔半年。然而,这半年来并没有康复的记录,但他仍然在探索东方和西方。五月,明太祖进攻,努尔哈赤回到盛京。5月21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来到沈阳的科尔沁奥巴贝勒。就古代的医疗条件来说,被大炮打中是绝对活不了半年的(现在看来是不行了——),所以袁崇焕文中提到的“黄金营”被红炮打中的人至少不是努尔哈赤本人。至于努尔哈赤的撤退是因为首领被大炮打中了还是在觉华岛被抢够了,毛威胁其后方,也不好说。但宁远之战确实在战术上阻止了后金的进攻,是明朝灭亡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政治影响深远。

然后是宁晋的凯旋。关于这一仗,袁崇焕本人在他的奏折《锦州新闻》中写下了详细的描述:“依仗天威,退敌间隙,解除神圣顾虑:准连长赵率教飞报事变,据5月11日锦州四面受敌,战三次,三胜;25日小战,天天不战,和克。农历四月初四,敌人的大院兵攻城,用西方的巨石炮、大炮、燃烧弹、箭头在里面,打伤城外的士卒。然后是夜五鼓,部队东撤。还在小令河扎营,留下精兵。太傅纪秩,遣兵守哨。同样是役,要不是皇帝天威之战,李思寺谟、使镇纪和帖,率同前锋总兵左夫、副总兵朱梅等。,镇守锦州,安可出奇制胜!今天,围剿失败,大获成功。事实上,甄姬奋力抗争,内阁部门秘密筹集资金,监督,爱抚,指导士兵数年,安得以让这个有缺陷的城市荒废了6年。一月,五河的士兵赢得了这场美妙的胜利。因为这个原因,李贺和鲍飞等原因来到了大臣面前。我看得出来,敌人已经来了,趁着东江的胜利,我在飞机上已经把自己的平安和荣耀看得差不多了。谁知皇帝年轻化的威严,老师以法为据,厂臣当家,人人敢死。大大小小的几十场战斗,就清除了。几十年未见的老实武功!”虽然明末的论文普遍夸大了战果,但明军总体上确实取得了胜利(虽然砍头只有200多级,袁崇焕事后也很喜欢,说毛奇袭辽阳也是后者撤退的主要原因)。

宁远之战

至于袁崇焕的过错,也就是他最终被杀的原因,明史上所谓的双重间谍,结合崇祯前后的态度变化,基本可以确定是假的。明朝官方对袁崇焕的定罪是:“诏托袁崇焕无效,专靠欺骗,从市面上偷钱,以钱伐帅,驱敌远路,止兵不战,四集补兵,尽行革职,偷越喇嘛,执意入城,种种罪恶。刑部官员奉命发号施令,按照法律规定,家人年满16岁斩首,不满15岁的给英雄家人当奴隶。今其妻、妾、儿女、同宗兄弟,远在两千里之外,余者我不问。”

“从城里偷米”

所谓怀疑袁崇焕“卖粮给倭寇”,并不是指直接卖粮给满人,而是指袁崇焕卖粮给蒙古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再卖给满人,也就是间接卖粮给倭寇。从时间上看,由于蒙古各部落的战争,从崇祯元年二月,喀喇沁上书皇太极求援,直到九月,双方共同击败盘踞在喀喇沁旧地的察哈尔部,喀喇沁与后金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同年九月,喀喇沁接受明朝赏赐。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些明清夹缝中的蒙古部落开始两边讨好。崇祯二年正月,皇太极下令科尔沁、敖汉、奈曼、廓尔喀、喀喇沁等蒙古部“守本朝之制”,设置旗点。此后,喀喇沁成为金代后期非女真族的旗手。虽然历史学家也认为,直到崇祯八年,喀喇沁才接受后金旗,分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喀喇沁左翼的第一个旗手是袁崇焕资产仇人问题中的主角之一“布布”酋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喀喇沁已经成为后金重要的政治盟友。袁崇焕卖粮是崇祯二年三月的事,崇祯早就知道了。但在袁崇焕的强烈要求下,批示只允许以口售粮。袁崇焕为什么坚持卖米?袁崇焕的理由是:不卖米的喀喇沁,肯定会投资的很彻底,但卖米的话,能赢一点。问题是,五个月后,步步高和后金结盟了。八月,我们不能派使节去沈阳,但是六月,皇太极召集蒙古各部计划伐明的时候,已经没有各部参与了。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袁崇焕招募政策的失败。至于这一过程中喀喇沁部向后金运输了多少大米,目前没有定论。但当时东江镇几乎是兵荒马乱,袁崇焕用大米做一点点希望来拉拢早已与后金结盟的蒙古喀喇沁部,实在令人生疑。

“谋财就是伐帅”

那些寻求金钱的人也会讲和。早在天启皇帝时期,袁崇焕就奏请求和。他想:如果你和10%的人讲和,你会比10万铁甲兵强。顺势而为,看看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就是恢复我们的防守。天启皇帝被要求“办事便宜”,天启问为什么。袁崇焕解释说:要以媾和为计策,减缓兵力,争取时间,加强宁、金等重镇的防御。任何积极的谈判,都是在我方占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妥协,保住胜利的一种方式。当时明军被后金彻底镇压,已经到了兵败如山倒的地步。以这样的军事实力与后金议和,只能是与虎争皮。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袁崇焕完全被皇太极的媾和计划忽悠了:他在皇太极的兵力有限,无法多线作战,于是假装与明朝媾和。袁崇焕第一次主持和谈的时候,皇太极正在秘密准备攻打朝鲜。袁崇焕第二次主持和谈时,皇太极准备南下征明。对于袁崇焕或者皇太极来说,媾和是争取时间的策略。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每年黄金10万两,白银1000两,布匹100万匹作为和解礼物;用大明每年12000两黄金、102000两白银、100000两绸缎、300000两布匹来换取皇太极苛刻的条件,证明他毫无诚意。因此,谁赢得了和谈的时间?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此外,在明军被军事击败的同时,和谈作为政治示弱的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友好国家对大明和后晋的外交。蒙古各部在大明与后金的斗争中一直在两头观望。客观来说,他们稍微偏向大明。是袁崇焕的和谈让他们认识到了大明对后金的恐惧,从而加剧了倒向后金的过程。

杀了帅哥。镇南,浙江杭州人,万历四年(1576)正月十一日生于杭州钱塘县宋胜利。天启的第二年,毛攻打镇江。没过几个月,他就被授予连长,开了东江。官累为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为品节将。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焦昭斩于双刀。

首先,袁崇焕是“善于砍头”的毛,也就是“纠正圣旨”的人。袁崇焕是公务员,级别第二。根据明朝的法律,他有权控制毛与的一等武官。袁崇焕虽然有剑,但是不经朝廷允许就杀了这么一个地方官,还是没有说服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四川巡抚突然斩首成都军区司令员。何况毛大概还有商),所以袁崇焕的行动就更加大胆了。而且,中国古代以来,毛是唯一一个未经皇帝批准和朝廷责难就将毛这样的武将斩首的人!

其次,袁崇焕向毛提出指控:“祖制,将军在外,必命文官监督。专制方面,军队的钱粮不会核,会被斩首。人臣欺君之罪,报之则欺。如果你杀了人和难民,你会得到荣誉,你会被斩首。如果一个大臣没有将军,他将受到惩罚。把牧马到邓州,把南京都打得了如指掌。是大违,三次斩首。每年军饷几十万,月月散一半。如果他们入侵并窃取口粮,他们将被斩首。在皮岛开马市,与人有染,五应斩。部里成千上万的人会取自己的名字,而中尉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付给萨格勒布几千。卒夫尽,六斩。自从宁远归来,掠夺商船,做贼,七应斩。强行的民间子弟,不懂纪律,下属跟风,百姓不安,八要砍头。赶走难民,偷人参。不听话就饿死。岛上尸骨如莽,九要斩。晋,拜魏忠贤为父,在岛上雕塑了一尊皇冠像,十件事要斩首。铁山之败,军损不算,掩败有功,十一应斩。开镇八年,不能收复一寸土地,观望养敌,十二岁当斩。”

说几个比较典型的:朝廷查过毛的兵马几次,只有崇祯元年一次,而且天启皇帝和崇祯都有对毛网开一面的旨意,因为东江镇有屯兵收留辽东流民,所以东江镇不比一般的军事镇;且袁崇焕出关时,邀崇祯撤东江镇总督,毛拜左总督。如果没有平民制作人,首先要找袁崇焕的责任。而袁崇焕却在崇祯面前吹嘘“五年平辽”,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于是向崇祯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比如“崇桓又说:‘以群臣之力,控制全辽绰绰有余,但不足以调众。一出国就变成万里了。不要嫉妒你的工作,你的丈夫是空虚的。即使我不用权力来推我的大臣们的肘,我也可以用意见来迷惑我的大臣们。”皇帝站起来听,说:“你不要怀疑,我会亲自主持。”“所以袁崇焕是辽东唯一没有其他监军的军事力量。登临没有辽东巡抚,除了东江也没有别的杜诗握着尚方宝剑。也就是说,毛死后,整个蓟辽都来天津登临,没有人能越过他直接奏给皇帝。那是多么大的势力,简直就是土豪。所以可见这种“一当割”是荒谬的。

其“三当斩”、“四当斩”,毛有水师船,也从事海上贸易,因为朝廷的俸禄经常被克扣拖欠,根本不够用。从天启元年(1621)到创建敌后东江镇,几乎没有发工资。毛去世前,曾上书崇祯,说自己八年只领过三次军饷,共计65438。袁崇焕一出关,就有了480万廖香,1.8万米,另有1.2万元内资,40万件甲胄,10件红夷大炮,其他弓箭不计其数...这能比吗?其“九当斩”,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根据,纯属袁崇焕捏造。根本没有拜魏忠贤为父的证据,只有袁崇焕说袁崇焕杀了毛之后朝鲜也是一片哗然。而且就算要“雕冠造像”,也要在邓州这种繁华之地的荒岛上雕。这个所谓的魏忠贤圣祠从来没有人见过,只有袁崇焕确认过这个生命神社的存在。

总之,袁崇焕给毛定下的这些罪名,比崇祯给袁崇焕定下的罪名还要可笑。毛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得到了辽东各路诸侯的充分肯定。

太祖弃儒从军,灭鲁于霸业。防御工事很宽,山川的形状难以理解;军事家都是精于攻守奇招的正确方法。踏实、有见识、有胆识、有成就的人,得不到多少!”——辽东兵部右侍郎、右顾问熊延弼

“文龙在豺狼的巢穴中孤剑一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泊,有能力归属国家,总会离开人民,在战车上战斗屡败枭酋。而他的野心,就是遵从大臣的要求,牵着尾巴捣他的窝。世人对无力自卫、自以为可以单枪匹马擒下的人的软观望态度,真的足以激励天下英雄的勇气,会让缩脚的人羞于死。”——辽东某军校大学生孙承宗。

就连对毛战绩不满的兵部也给出评价:“毛虽不足以灭奴,但领导奴隶绰绰有余。”

袁崇焕善于砍头毛的重要原因是为了统一指挥。那么,在毛死后,东江镇发生了什么变化?东江镇两万八千大军被袁崇焕分为四个协会,以文为组长,为副将,徐福山为参与者,刘兴佐为游击。其中,毛之子毛承祚,年仅17岁,经验不足,而晋朝末年叛逃的汉军刘兴祚,因为诬告毛头脑清醒而被提拔,是袁崇焕强行插入东江镇的一颗钉子。东江镇的实际统治者实际上是、毛的女婿。问题是,即使陈济生管不了刘兴枝,刘兴枝也管不了。毛死后,也干得不错,但仅仅一年后,崇祯四月,刘兴佐和造反,杀了和钦差判了刘等官员和100多名士兵,然后投奔后晋。东江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金失去东江镇的牵制后,迅速开始南侵,10年6月入关,包围北京。

东江镇的崩溃也带来了两个不好的后果:

1,郑益萍的武将随便被杀,没有任何安全感,大明的武将变得非常敏感。后来袁崇焕和武将满桂一发不可收拾,满桂最后在金色大厅向崇祯哭诉袁崇焕要杀他),成为压倒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平时满桂和袁崇焕之间的积怨之外,我想还有毛事件的心理影响。

2.东江镇乱后,由于长期矛盾,不少东江武将相继造反,最后投入了后者。东疆的兵比后金略留的地方的辽人还多,他们之间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仇恨。皇太极继位时极力笼络汉人,东江叛军投降金朝后期,可见与辽东守军的矛盾。投降的人中,最著名的是东江三矿的弟子(三位将军都是矿工):尚可喜、耿、孔有德。孔有德早死,耿也早死。他的爵位由他的孙子耿仲晶继承。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两个主角就不用说了,就在这里。他们在晋代后期都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尚可喜。他投入后金后,他的水师成为清海军的核心力量,把残存的东江水师翻了个底朝天,让大明的辽西、北直隶、山东水师不敢离港。

当然,如果你怀疑袁崇焕,你也不必提毛龙文。毛龙文前期舍命杀敌是真的,后期保存实力、贪功、冒薪、不服约束、难部署也是真的。而且,毛将的司令部设在朝鲜,但清军攻打朝鲜却未能挽救。最后,袁崇焕承担了失去朝鲜的罪责,这说明毛自己的算盘也打得很精。但是,小纰漏也不能酿成大祸。袁崇焕错杀毛基本上是一个结论。

“让敌人长驱直入,停止战斗,四集增援,兵临城下,全军覆没,兵临城下。”

这就是皇太极入京城的变化。袁崇焕作为吉辽的杜诗,在榛子镇接到了崇祯的圣旨,不得不调度指挥各镇援军的力量。这个情节也很重要,它清楚地表明蓟门的失败不仅仅是蓟门守将刘策的责任。事实是袁世凯获得了指挥权。但它的指挥权很有争议。十一月初九,袁世凯到达冀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日,袁崇焕拜见崇祯,曰:“进冀州歇一歇,细察形势,精心准备哨位,阻敌西进。”(《丙申·鲁》十一月)其中《绝不能让敌人越过冀辽以西》,是袁大人继《平辽五年》、《绝不敢诱奴入冀辽》之后的又一经典之作。

袁崇焕撤离后开始部署冀州防御。此时,蓟门守将刘策和各路兵马都聚集在冀州。刘策驻扎在密云,昌平连长尤士伟原来驻扎在昌平。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守冀州,游士威守通州冀州两地之间。而袁大人却在绩溪一带分散兵力,令守密云,令游士威守昌平。许多史料记载了袁大人的这一部署:

"保定巡抚刘策兵也赶到密云将他留住."崇祯二年十一月,丑。

"保定巡抚刘策兵也到了,命令他守住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丑。

“令刘策回城,调兵遣将,送信守密云。”崇祯长编

其余:玉田蔡羽和张弓的关宁军步兵3000人,冯润邹宗武的关宁军步兵2000人,永平的关宁军步兵3000人和游击队郁忠的(人数不详),迁安游击队满库的关宁军步兵2000人,建昌刘振华的关宁军步兵2000人。巡抚刘策回密云,游士威回昌平,三河侯士禄。事后看来,好像除了冀州之外,玉田、冯润、迁安、建昌、三河、顺义如果皇太极进攻为主是守不住的。皇太极强而集中,袁崇焕弱而分裂。袁崇焕想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朝野对袁崇焕答辩的安排有很多批评。孙承宗甚至指出,集中兵力守冀州三河一线是重要任务,否则敌人过了冀州三河就可以直取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离去,冀州的防卫力量严重不足,连最起码的侦查和防范都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松越过冀州,直取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十四日才意识到方正在追兵,被朝廷寄予厚望的绩溪西防线不一战彻底失败。

袁崇焕的关宁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同样令人失望。

再看满归的德胜门之战,和袁崇焕势不两立。德胜门之战是由满归本部5000人,侯世禄本部5000人,北京营10000多人,对皇太极本人率领的6万主力作战。满贵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激战二十余场。虽然因为实力悬殊未能取胜,但也压制了后金的进攻势头,造成了对方的伤亡,使得皇太极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一次战斗中,因为小夜曲筋疲力尽,曼贵退到广渠门附近,想让袁崇焕的部队接应,却被一股箭矢射中。一直以来都有芥蒂的曼贵,一口咬定是袁崇焕在背后捅刀子,直到惹祸上身。

德胜门之战之后,我们再来看广渠门之战。袁崇焕的15000关宁军面对的只有正白旗的2000游骑兵和数千受到威胁参战的蒙古军队。即使如此,袁崇焕的三分之一的军队在副将王的带领下临阵脱逃。这是袁崇焕不惜世界代价培养出来的“关宁战士”的真实写照。崇祯囚禁袁崇焕时,关宁军跟随袁崇焕回京营救祖大寿,祖大寿对他又怕又罚,灭了山海关。可以肯定的是,明宗·崇桓利用书籍来招募他。这是朝廷的兵吗?还是袁的袁家军阀?

所以袁崇焕的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不冤枉。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不能说是通敌,但确实是越权,而且明朝的灭亡和袁崇焕的死,即使对后金乃至清朝政权也没有太大影响(内忧外患下难死)。但是,说他是汉奸也有失偏颇。关于他一生投靠后晋,没有明确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