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魅力历史课堂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是教育工作者经常讨论的话题。
高中历史课“难、繁、偏、旧”的学科特点更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往往与枯燥的课和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挂钩。
一、认真备课,熟悉教材,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老师不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曾经坚持的原则是:“千万不要不备课就漫不经心的去上课。”如果你能在课前积极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了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和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那么你就能有一个精心准备的计划,开始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收支平衡,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灵活改变教学方法,调整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成为你亲密的交流对象。
如今,改革后的课程是综合性的,与现实紧密相连。比如对历史的研究,往往会用到政治经济学、地理知识、军事知识、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原理,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历史现象。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充电,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富有磁性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巧妙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防腐剂。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的先进史。
所以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融合不同的情绪,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奋进,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探索的创新能力。
为了迎合学生的胃口,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幽默风趣的语言相结合,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教材的新鲜感。
第三,直观的板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目标的重要载体。一般情况下,新课教学宜采用有重点的主题板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思路的发展,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在高三的单元复习或专题复习课上,宜采用有提纲、线索或归纳的板书,清晰地展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题目时,板书要清晰地展现专制集权的发展演变。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有时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板书,如绘制表格和简单的地图,圈出重点或歧义的词语和短语等等。
课堂教学不应该总是采用单一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让每一节课都感到耳目一新,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咀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1和2课比较文言文,观点比较抽象。因此,宜以分析方法为主,比较归纳法为辅,理清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评价比较百家争鸣的思想和主张。
第三、四、五课可以讨论法为主,讲解为辅,多提问题。需要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内容,探讨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历史原因。
第六课中国古代科技,学生可以自学,自制表格,辅以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如果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书法画廊,可以带一些书画作品,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供学生欣赏,或者朗诵诗歌,或者表演舞蹈,利用各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第四,生动的比喻和学习技巧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历史现象和规律,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变得简单生动,既让学生易于理解,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易学、乐学、爱学。
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发展的过程可以比作儿童、少年、成年人的过程,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文艺复兴用了振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宗教改革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为什么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曲折的(因为资产阶级年幼弱小)。
为什么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中国有出路吗?就是因为清政府已经是一个得了绝症的老人了。
五、密切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
历史教学的内容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回顾和反思,容易给学生一种“偏旧”的感觉,觉得学历史实际意义不大。有同学经常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因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尽量使课堂教学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来评价当前的热点问题,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教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因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
三尺讲台虽小,但要相信“心有多大,讲台就有多大”。
教师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如学者、诗人、艺术家、说书人、演员等。在讲台上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力使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哪个学生不喜欢一幅凝重而不窒息,古典而浪漫,有声有情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