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主官、州牧、刺史分别负责什么?

主要的

郡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置的。战国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并派官员防守。官方名称是“寿”。他原本是武陟人,后来当了地方长官。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各守郡县,管辖民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名太守。后世只有北周称郡守,其余都以太守为官名,郡守为习惯称呼。明清时称为知府。

周目

地方州牧是为了镇压民变而设立的临时阵地,军政大权统一。汉朝将天下划分为十四州为监区,并设立伪州刺史一职,监察一州之内的事务。后来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朝廷接受了太常庆柳岩(后来的益州牧)的建议,设立了州牧——一个拥有军政大权的州。本来只是位于最混乱的状态,但是一旦打开就无法控制了。后期很多人自称是州牧。

没有监督和制衡的军事力量必然导致地方割据。所谓中央对州牧的“任命和监督”不过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实现过。

当时朝廷衰落,统治地位崩溃。董卓叛乱后,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也意味着汉朝皇权根本不被地方势力认可。不仅是州牧,很多大郡的太守都不理会州牧刺史。比如袁绍和曹操公然赶走名义上的州牧。

地方割据后,也出现了名不副实的州牧,如刘备的豫州牧。

就像唐朝总督、民国总督一样,都是朝廷衰落后地方军阀割据的产物。

一个省或地区的长官

不同时期情况不同。唐朝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总督。

正式名称。西汉武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元丰五年(前106),部按六条规定设刺史监州,称为“六问”。这就是督察的性质,他的级别比县长还低。当了皇帝,改刺史为州牧。哀帝一开始就改变了旧制度。不久,它被称为国家畜牧业。东汉时,除首都外12州有1刺史,排名600石。在灵帝统治期间,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朝廷为了加强镇压,在钟平五年(公元189年)将尚书省改为牧,经常从朝鲜派遣大臣领导州牧,权力很大,地位比县令还高,掌握了一个州的军政大权。三国到南北朝,各州也多设刺史,一般由都督担任。隋朝以后,刺史是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其间只有杨迪和唐玄宗两次改州为县,改刺史为太守,但都很快恢复了名字。到了唐朝,我们的使臣、观察使臣还领导地方州刺史,所辖州刺史都是官员,刺史的职位越来越轻。宋代朝臣充任国事,称为“军务知情权”。到了清代,刺史作为知州的别称,与前代刺史不同。

一个省或地区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