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以改革从古至今,借用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孟学说宣传自己的改革理想,推动自己的社会改革实践而闻名于世。一方面,他在宣传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时,总是从传统的儒家、孔孟那里引经据典,为他们披上传统的外衣,以此来证明他所推行的社会改革方案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追求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还对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进行了许多新的阐释和发挥,使之符合当时所知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并为它们披上了一件现代时装,从而证明他所推崇的传统儒学完全符合时代潮流。可见康有为在将传统儒学与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联系起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康有为特别强调,在儒家学说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是口传心授的,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这是儒家的精髓。然而,并不是所有读过孔孟之书的人都能发现并理解这种“微词大义”,真正把握孔孟精神的人,却只有极少数能发现、理解并发扬光大。他认为自己属于这种人,肩负着发扬和践行儒家孔孟“微言大义”的历史重任。他的大弟子梁启超对“大义之言”的含义解释如下:“圣人一旦不与大义相混淆,就要因时制宜。”所以他说:“如果我们能理解孔子关于大义的小言,那么周秦的学者们所讲的是非之分,秦汉以来两千年的正义制度的根基,违背它的得失,外国之乱的强弱,天人之理,我们都可以说清楚。”(2)他进一步说:“圣人之义”是“圣人未写之经,未传之人”,所以“圣人之义,尚待今人补之。“(3)可见,康有为对儒家孔孟之道的种种新的阐释和展示,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即他是按照自己阐发和实践孔孟“微言大义”的精神行事的。

康有为认为“孔子的道是进化的大师,不是泥的大师,是改革的大师,不是保守的大师,总是进化的,所以总是改革的。”(4)但是,“孔子之和平之道,黑暗而不明朗,压抑而不发达,两千年来也是如此”(5)所以他要发明它,使它伟大。他曾对孔子的道作过全面而简要的介绍。他说:“孔子之道,以仁为本,其理为公,其法为平,其制为文,其体现在不同的名称中,其用是与时俱进的。”然后,他发明说:“夫若在平,则人人有独立之权,若在文明,则一切皆野蛮;主若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若仁,则物必安;视权威,大家不侵,视与时俱进,灵活应变。”⑥从这篇简短的总论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康有为完全用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来阐释和发展孔子之道。

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具体的论述,从各个方面来看看康有为是如何把孔孟之道与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联系起来的。

康有为说:“孟子说他统治天下,他说他与民共享。这真的很不一样,和西方议会的民主制度都是一样的。”7.比如《孟子·惠亮·王霞》中有一段话,孟子跟齐宣王谈“君为圣人”:“左右皆圣人,不可;博士皆德,不可为;中国人都是有德的,那就观察他们,看他们是什么,然后利用他们。”康有为认为这段话是“孟子特别推行了授民权、开议会的制度,建成了今天的宪政制度,君民* * *法治。”他还特别解释说:“左右,政务官、老将顾问官也;医生,上议院也;一切政治和法律都从属于人民的众议院。”接着,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在《尚书》、《洪范》中所说的道,在《尧典》中又说“请教四山”(拜访四面诸侯)、“大师说”(大臣向尧建议)、“命众上朝”。今天他又引用《尚书·太史忠》《天视己及人,天听己及人》《大学》《民所为善,民所恨恶》等文章,说“民权不就是我圣贤之义吗?”⑨为孟子名言:“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⑩、他反复指出,说“这孟子建立了民主制度,也是和平之法。”并以奏称:“所谓君主,代表全体人民,让本公* * *存幸福。人民做的事就是人民做的事。人如店东之人,君子为所聘经理。民为主君为宾,民为主君为仆,故民贵君易。”另外,孟子说“邱敏是天子”,他解释为:“与* * *和睦相处的人,选举总统。”②对于孔子所说的“其争也是君子之争”,他认为是关于党内成员之间的斗争。甚至断言:“故众议院以立二党而治,实为孔子之意”(3)。总之,经过康有为的上述发明,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成为民主宪政理论的创始人和倡导者。

在康有为看来,儒家的孔孟学说也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他举例说:“《论语》说:‘仁者爱人’和‘爱人’,韩愈的《原道》还说‘仁即仁’;”《大学》说的是“平天下”、“正人之道”,《论语》里孔子说:“我不要别人加我,我要加别人。“不就是不侵犯人类自由的所谓博爱、平等、自由吗?(4)关于“仁”作为“博爱”的意义,康有为在很多地方反复肯定。对于“樊迟求仁得仁,孔子曰爱人”这句话,他着重指出:“盖非博爱者为仁。孔子说仁不同,这就是仁的本义。”⑤他还说:“仁者居天,居人间爱之德。”⑥梁启超在描述他的教师思想时曾说:“教师的哲学也是博爱的哲学。先生论证的唯一目的就是仁。世界之所以成立,众生之所以诞生,国家之所以存在,礼义之始,都是以仁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爱,甘坤会在时间中毁灭。.....其哲学的基础就在于此。“可见,仁与博爱是康有为哲学思想的中心和出发点。

康有为认为“推己及人是孔子教育的根本;与民同道,独立平等,是孔子统治的根本。”所以今天他特别欣赏子贡的“我不要别人强加于我,我要别人强加于我”这句话,并多次举其为例,认为最符合平等自由的含义。他解释说,“如果我不想让别人强加于我,我可以自由地自立;不加他人,不侵犯人的自立自由。”⑨又想到这句话,“人与己之界,各端其分,意周”。⑩他说,这是自贡在“听过孔子天道的故事”后,对孔子“知一而知二”思想的创造性发挥,发明了“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侵,人人相亲”的公理。(2)简而言之,在康有为看来,“孔子已经主张了自由的意义”。③

从以上论述来看,康有为宣传变法维新的基本出发点是,近代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自古就有。它由孔子创立,并由子贡、子思、孟子、庄子等人发展。甚至,“今日欧洲人所为”,也不过是“为孔子预大义”。但是,由于孔子生于乱世,他的和平和谐的理想无法得到弘扬和实现。其次,因为孔子之学“始于荀学之无知,惑于刘歆之虚妄,止于朱之偏心。”于是,通往王素的路是黑暗的、未知的,是抑郁的、不可打发的。“使2000年的中国小康,而非大同之福”。⑤今天,是时候重新发明和推广孔子的和合之道了。为此,他还不惜改经,自由发挥所谓“小言大义”。比如,为了强调孔子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坚持孔子:“天下若有道,政不在医;“世上若有道,庶人不议”这句话里的两个“不”字,说成是燕文,删掉了。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他说:“政在大夫,君主立宪。有一种说法,就是和平。君主不负责任,所以大夫管政治。”“大同,天下为公,则政由民议。”⑥难怪《新学伪经考》出版后,有人说他是“依仗王素改制的文本,才得以推行新法”。⑦

在康有为努力将儒学与近代资产阶级理论联系起来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地方。根据这些情况,你可以批评他始终没有摆脱历史死者的软弱和传统的束缚,也可以批评他是资产阶级封建圣人(使历史人物现代化),或者封建资产阶级思想,等等。但我认为,首先必须肯定康有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反对革命,反对* * *制度,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君主立宪与民主的斗争。同时,虽然也有积极支持张勋复辟的事件,但不能断言他完全转向了封建主义的立场。即使他拼命鼓吹儒学为国教,提出来也是为了模仿欧美。因此,尽管在康有为将儒学与近代资产阶级理论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有许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甚至幼稚可笑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其中不乏对传统儒学进行现代性改造的一些探索和努力(也许这种探索和努力并不是自觉的)。在这方面,康有为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试图将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转化为现代,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