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计量时间的?第五更是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用十二小时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用十二支来表示:子、丑、阴、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每小时分为八个季度,又分为四个季度和四个季度。这样每个小时就相当于两个现代小时,比如9: 00到11: 00。当时是白天测日影,晚上用漏壶滴水测时间。但这并不是最早的时间测量方法。在此之前,这种情况由下表中的普通名称所反映。表中俗名指的是古代十二点的一个通俗名称。这个俗称是中国古人利用一些自然和生物特征来计时。“鸡鸣”和“人定”靠的是半夜鸡叫,晚上人睡的特点。“吃饭时间”和“吃饭时间”是指吃饭时间的时间。古人说一日两餐,早餐在日出之后,转角处之前,所以这个时期叫“食时”;晚餐是在“岳”之后(太阳已经西下)和之前,所以这个时间叫做“石悦”。其他八次是以太阳的位置为主要特征而命名的。由于季节不同,具体时差长达两个小时,所以后来被十二点钟取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报时多(也叫打多)的计时方法。把晚上分成五班:相当于晚上7点到9点的班,晚上9点到11的班,晚上11到1的班,凌晨1到凌晨3点的班,凌晨3点到5点的班。
十二点钟方向
西周时用的。汉代命名为子夜、乌鸦、平旦、日出、食时、角、日中、日晷、日落、黄昏、人定。也用十二地支表示,子夜23时至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3时至5时为印石时,依次递归。古代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意义,常见的、常用的名称也不少。一般来说,日出时可称为旦、灶、朝、辰,日出时可称为夕、暮、晚。太阳在正中时,称为中天、午、亭午,近中天时,称为角,西时,称为昼、日。日落之后,便是黄昏。黄昏之后,由人决定。人定之后,便是子夜(或称子夜)。午夜过后,鸡叫了。鸡鸣之后,是懵懂平淡——这是天已经亮了的时候。古人一日两餐,最后一餐在日出之前,称为吃饭时间或吃得早;日晷之后,日落之前是开饭的时间,这个时间叫“时”。
午夜,也称为子夜和午夜:十二点的第一个小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鸡鸣,又名野鸡:十二点的第二个时辰。(065438+北京时间0: 00至03: 00)。
尹世平丹,又名黎明、晨曦、日丹等。时间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北京时间03: 00至05: 00)。
石矛日出,也被称为一天的开始,黎明和旭日东升,指的是太阳刚刚出现和冉冉第一次升起的时间。(北京时间05: 00至07: 00)。
早上吃饭,也称为早餐等。:古人“早上吃饭”的时间也是早餐时间(北京时间07:00-09:00)。
四十孔,又名鱼日等。:临近中午,叫角落。(北京时间09: 00至11: 00)。
正午,又称日正、正午等。:(北京时间11点至13点)。
不久前,它还被称为日落,太阳中心等。当前位置太阳从西边落下。(北京时间13至北京时间15)。
申请时喂时,又称为日铺、晚食等。(北京时间15至17)。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称为日落,日落和傍晚:它的意思是当太阳下山。(北京时间17至19)。
黄昏,又称日落、晚霞、黄昏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空将会一片漆黑。世界昏暗,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至北京时间21)。
此时夜已深,人们都停止了活动,休息了。平静意味着安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