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目前最早的关于漆器的记载是秦穆公和鱼雨在《韩非子十传》中对漆器的询问。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河姆渡红漆碗。
故宫博物院古物部主任张荣说,用来制作漆器的“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漆,而是从中国湖南、四川等省产的漆树上砍下的“生漆”,经过加工精制,调配成各种颜色的漆,然后涂抹在各种器物表面,制成日用品和工艺品。漆器具有胎薄、质轻、耐用、耐腐蚀、耐酸的特点,具有装饰华丽、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制作漆器一般分为轮胎硫化、上漆、上漆、打磨抛光、温室烘干等步骤。明代黄成《漆饰志》将漆器工艺品分为14类和101类品种。清代诗人袁枚曾将雕漆色彩之美描述为“花细珊瑚明,彩霞幽幽东方”。
据专家介绍,自古以来,漆器就与贵族、权力和财富联系在一起,鱼雨指出,漆器是奢侈的象征。此外,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漆器复杂的制作工艺和苛刻的保存条件限制了漆器的广泛流通,使得人们对漆器的了解和关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