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城历史概述“芜湖古城”
芜湖县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建立了。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为了都城(今南京)的安危而战。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将芜湖城迁至县内鸡毛山一带,这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
北宋政治时期(公元65438年+065438年+065438年+0-65438年+065438年+065438年+05年),芜湖建宋城。自宋代以来,从元明清到民国的700多年间,“芜湖古城”因战乱屡遭焚毁,多次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重建“芜湖古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在明朝的基础上重建,城外划了一条长街。光绪二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残破的城墙被扩建成环城路。城市主要由花街、南正街、新市街、儒林街、肖家巷组成。街道两旁店铺很多,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是徽派民居。前店后院都是青石板花岗岩条,有下水道。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
芜湖市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青弋江沿岸广大的皖南农业区腹地,芜湖市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明清时期,特别是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与芜湖社会经济的迅速融合和进一步发展,使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现在遗留下来的“十里长街”和“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
“芜湖古城”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行政、军事、司法、政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备,也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业的特点。虽然经历了明末和太平天国的多次战乱,但一直保持着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