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懂得礼貌的人

孔融放弃了最大的梨

孔融(153—208),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高度赞扬。据史书记载,孔融年轻时不仅非常聪明,而且是注重手足之情、互助友爱之礼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一起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父亲看到了,问:“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不拿大的?”孔融说:“我是弟弟,我最小。我应该吃小的,让大的给我哥吃!”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礼让、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让全家人都很惊讶。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小礼送远情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派遣特使到缅伯高向唐太宗供奉天鹅。

路过绵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了出来,想给它洗个澡。没想到,天鹅展翅高飞,直冲云霄。缅伯高忙着伸手去拿,只拔了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直跺脚哭了起来。他的随从劝他:“哭也没用,因为它已经飞走了。让我们想一个补救办法。”缅伯高想,也只能如此了。

在长安,缅伯高拜见了唐太宗,并赠送了一份礼物。唐太宗一看,是个精致的缎包,就打开了。一看就是几根鹅毛,一首诗。诗中说:“天鹅贡唐,山高路远。绵阳河失了宝,伏在地上哭号。圣天子之后,缅伯高可以幸免。礼轻情意重,鹅毛千里寄。”唐太宗大惑不解,缅伯高立即把事情的经过讲了出来。唐太宗连声说:“好款待!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了送礼者诚实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来比喻礼物虽薄,但情意却极其深厚。

下雪天站在门外等程颐(程颐)点醒授业——尊师重道

“门口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师洋传》:“我在罗见程颐,时年四十。有一天我看到了H,我和尤左坐在一起。等我感觉到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程门雪梨》说的是宋代学者师洋、尤左向程颢、程颐求教。师洋、尤左,原师从程颢。程颢死后,两人都四十岁,已考中进士。但是,他们还是要去程颐继续学业。故事发生在他们第一次去嵩阳书院看望程颐的那一天。

相传,有一天,师洋和尤左来嵩阳书院看望程颐,正巧遇见程先生,他正闭目打盹。这时,外面开始下雪了。渴望成为一名教师,这两个人恭敬地站在一边,一言不发。等了好一会儿,程颐慢慢睁开眼睛,看见和尤左站在他面前,吓了一跳,说:“啊,啊!他们还在吗?”这时候,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和尤左看上去并没有疲倦和不耐烦。

这个故事被称为“程门雪梨”,在宋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后来,人们经常用“程门雪梨”这个成语来表达学者应该尊重他们的老师,真诚和坚定的学习。

安抚刘铭传。

清廷驻台巡抚刘铭传是建设台省的大功臣,他力促修台省第一条铁路。关于刘铭传的任用,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刘铭传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进士。为了试探他们三个谁的人品最好,曾国藩特意让他们在某个时间去曾府面试。但到了约定的时间,曾国藩故意拒绝上前让他们在客厅等候,而是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我看到另外两个好像很不耐烦,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安静从容地欣赏着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质疑他们家客厅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个人能回答。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省长。

注:没有耐心的人,肯定会缺乏坚忍不拔、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自然也不会成就什么伟业。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首先要锤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