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祯死前后悔杀了奸臣魏忠贤?
可以说,错杀袁崇焕将军让崇祯相当懊悔。但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然是崇祯杀了袁崇焕从来不后悔,反而杀了一代奸臣魏忠贤,崇祯居然后悔了?
3543刀砍在袁崇焕身上。
崇祯三年(1630)八月,大将军袁崇焕在京城被处死。由于事前官方大量宣传,袁崇焕是汉奸,是带清兵入京的罪魁祸首,所以民间公愤极大,人人都想死,死得极其惨烈。/p-1146349882708 . html据史书记载,袁崇焕被绑在西城行刑时,人们争相购买他的肉。“你割下一块肉,京城的百姓从刽子手手里抢过来,刽子手猛扑过去,百姓拿钱买肉,瞬间就搞定了。”
为了卖更多的钱,刽子手还展示了站起来的技巧,把每一块肉都切得尽可能的小而薄。据记载前后砍了3543刀。
肉不够,再“开膛破肚,百姓起来抢,得一节者被烧酒咬,血在腮间流,犹为唾骂。”拾骨者必刀斧碎,血肉尽矣。“最后”只剩一首歌,流传九面。“这是可怕的羞辱和令人不寒而栗。
关于袁崇焕之死,后人早就证明是冤狱。对于崇祯的这一蠢招,后人送给他四个字——“自毁长城”。但是,即使到了挂景山公园的时候,崇祯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甚至对大臣们说:“袁崇焕与鲁合谋,罪不可赦。我被骗惯了,也没见过指责的。将来会有朋友更自私,欺骗君主。”
但是崇祯临死前后悔的是另一个人的死。
魏忠贤的死亡之歌
天启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弟弟朱由检,为崇祯所用。即位后,崇祯韬光养晦,逐渐斩断魏忠贤的党羽,并于十一月颁布法令,带魏忠贤到凤阳守陵。接着,崇祯又颁布了一道诏书。由于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带了40箱金银珠宝,还有许多长矛,用来存放死者,锦衣卫把它们扭给了官方。
十一月初六,魏忠贤到阜城县南关时,得知此变,卒。当晚,魏忠贤在酒店睡得不安稳时,酒店外有歌声,有人唱着歌转发“桂枝儿”:
听着第一个表,鼓声大作,心里烦躁。
回想当初,办一场酒席是多么的奢侈。
进羊肉,倒酒,大声唱。
如今,在寂寞的店里,我们不得不在村子里喝醉。
恐怕酒淡愁浓,如何一扫忧愁?
我在二更的时候,辗转反侧,梦难圆。
以前,我睡在口香糖上。
现在芦苇是帘,土是炕,冷风进。
冷月里墙冷,檐浅夜悲。
可怜的枕头充满了凄凉,起身在屋里走来走去。
夜将中,鼓将冬,锣三响。
梦想成真,但我很震惊。它是无限的。
想当初,势朝倾斜,是谁失礼了?
九卿称小字辈,丞相为私臣。
如今形势一去,悲从中来,如浮草。
主席台上,鼓声四响,群星移位。
想想看,那天,天上的蟒玉。
现在不做龙楼,告别凤阁,孤独寂寞。
茅店鸡啼,月影草桥烟。
距离很远,你可以看一次。
吵,人醒,天气更。
天气寒冷、多风、结霜。
谁更勤快,勤快,对对方更温暖。
伴随着清冷的月影,叫喊的是马的嘶声。
看起来那么凄凉,还不如死了!
乐声如针,血的声音刺穿了魏忠贤的心。对他来说,这首歌简直就是为他写的一首提醒歌。据史书记载,魏忠贤和他的贴身太监李自缢身亡。
对于此时的崇祯,在他19岁登基的时候,迅速消灭了横行数年的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不能不佩服他。
明末清初著名人物夏评论此事说:“猛帝(崇祯)一脸不动声色,追杀贼人,背叛党纪,宗族社会重安,无人相助,诸神幸甚”;《凶帝一知》的作者温冰说得更直接:“肘窝腋下有个巨大的汉奸,看不见,摸不着。这是为什么?”
即使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崇祯杀魏忠贤也是英雄之举,堪比康熙杀鳌拜。但奇怪的是,崇祯临死前突然后悔了。
“如果有一个忠诚的圣人,时事不会走到这一步。”
崇祯十七年(1644),距魏忠贤去世17年,距袁崇焕去世14年。这一年,崇祯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袁崇焕的死,让明朝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将军,整个明朝风雨飘摇。如何处理关外的满清铁骑和陕北商洛山的农民军,成为摆在崇祯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把大学士和首辅大臣陈艳、魏早德、虞丘都叫到御书房里等候讨论,准备和他一起讨论。兵部兵部给提出加速吴三桂入京主张的吴、陕西巡抚于、冀辽巡抚三人紧急上书。
要知道,当时吴三桂的部队是明朝最后的精锐,如何利用好他们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如果贸然把吴三桂转移到北京,放弃山海关,确实可以保护首都,但是这块被放弃的土地之后,满人肯定会伺机占领。
我该怎么办?部长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但他们没有得出结论。最后我只好决定“法院要公论,早点定。”于是,正月初九早上,大臣们再次争执,争执的结果还是不欢而散,没有下文。
到了3月初,形势更加严峻。负责太子和皇室日常生活的左忠云主动提出南迁,并建议迁都南京,以缓解当前的紧急情况。崇祯觉得有理,就又把众大臣召集起来问。
这一次,众大臣都没说什么,然后被崇祯逼的,大家就开始议论了,不过都是似是而非。如果说南迁有三个好处三个坏处,那么坚守也有三个好处三个坏处。说白了就是什么都不说。最后讨论了很久,讨论的结果还是老办法:发布圣旨,召集所有的兵马为王效力。
实事求是的说,当时南下是明智的,崇祯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几天后,崇祯召集群臣商议南迁事宜,希望群臣能做个决定。
但这一次,部长们和上次一样。他们说不出来,就不说。非要说出来,他们就没意见,模棱两可。讨论还没结束,前方突然传来军报,保定失守。通往南方的路被封锁了。
大厅里顿时鸦雀无声,整个讨论戛然而止。
3月14日,北京全城危亡,崇祯不知所措。此时,身旁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若有忠义,时事不至此。”。
这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崇祯拉回了17年前。据史书记载,我听到这件事,悲痛地去(崇祯)那里,传话要把忠君的头埋了——崇祯后悔了。
魏忠贤救不了明朝。
但是,很多人还是忍不住疑惑,为什么《兵临城下》中的建筑快要倒下的时候,崇祯突然后悔了?
事实上,这是崇祯的急病。非常时期,他放大了芝麻,缩小了西瓜。换句话说,他放大了魏忠贤什么都敢做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很多缺点,比如犯下滔天大罪、贪赃枉法、诬陷忠义、排斥异己等。
崇祯一筹莫展,心想,或许如曹化淳所说,有了魏忠贤,事情就不会是这样了。其实魏忠贤不是什么魔术,他也救不了明朝。
但正是崇祯后悔魏忠贤的那一集,暴露了明朝灭亡前大明官员队伍中的一个大问题:无人敢为。国家衰败的时候,没有人负责,人人都在装蛇,更何况以天下为己任,匹夫有责,国家兴亡。不然崇祯绝对不会放过一个被他击中自杀上吊的奸臣。反观此时的满清军队,人才济济,皇太极甚至不惜重用汉人,一心一意统一山河的气势。可以说,明朝的衰落已成定局。
可见庸官的危害并不弱于魏忠贤等人。正所谓“身居其位,无为而治。”可怜的崇祯至死都不明白。魏忠贤根本不是他国家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