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老街的文化价值
街道空间——晋商老街的空间结构呈十字形,纵向通往古城四门,横向通过小巷与老街平行的小街相通。老街宽5-7米,用赭石粗石块铺成。
建筑格局——老街两侧的商铺大多是北面有一个或多个入口的四合院,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为商业和作坊,二层为仓库,典型的前店后作坊和住宿。一般有五间店铺,每间宽度在2.5到3米,深度比较大。有的店铺,比如聚全堂大药房,深度有9米。
建筑风格——街区两侧的店铺古朴凝重,道路两旁,错落有致,传统的木结构、小青瓦、砖雕马头墙、角楼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晋中作坊、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清明上河图”。沿街店铺都是开放式经营,木门加彩绘门面。斗拱和栏杆上雕刻着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大部分店名都是请知名人士写店名,他们用的是黑蓝背景的金色横匾。晋商老街是晋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具有多重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价值的老街,在晋中同类型老街中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
祁县历来淳朴,人民勤劳节俭,崇尚礼仪,秉承汤涛遗风。文风深厚,尊师重教。始建于金代的赵宇书院和民国初年的京新学堂等旧址依然存在。祁县是晋剧和祁台秧歌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家庭拳种——戴心拳的发源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商业诚信,仗义执言,知人善任,为人先,有“汇通天下”的美誉。
明代中期,祁县商业逐渐繁荣,老街商业初具规模,70多家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前店后坊或院落较多的四合院。大部分院落的临街铺面有五间房宽,有坚硬的山顶和翻滚的屋顶,大部分院落都是角楼,装饰豪华,雕刻精美。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店铺类型涵盖各种行业,老街一度繁荣。民国时期,受战争影响,城市市场萧条,店铺容量不全,部分店铺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到了50年代,通过公私合营,大部分店铺变成了国营店铺,有的改成了民房,有的铺面结构发生了变化,少数店铺改成了现代化的门面,但大部分店铺的传统建筑结构基本保持不变。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商业街两侧个体商铺蓬勃发展,一些原本改建为居民住宅的商铺被恢复为铺面。进入90年代后,按照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对主要街道的店铺进行了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原材料和原有的工艺。1998,县政府将老街铺明清风格修复列为全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路面维修突出了青砖青瓦、木门的特点,重绘彩画制作悬挂老字号牌匾、宫灯、商业札幌等。,花了95万多。
锦上老街,位于古城中心,是当年最繁华的商业街,包括许多行业:钱庄、当铺、油业、粮店、木器店、仓储式旅馆、麻布店、颜料店、肉铺、烟业、鞋帽、油漆店、花店、茶馆、银行、糕点店、绸缎店、杂货店等等。街道的左右两边还有很多商店。著名的大德亨银行、大德通银行、久负盛名的“十胜楼”糕点店、“祥云记”香烟店、“永聚祥”茶楼等旧址至今犹存。至今仍有一句商业广告语在普通百姓中流传:“要剃光头,要有富丽堂皇的房子,就要吃好房子,穿鞋穿布去泰国。”可见当时也是很讲究商业品牌和知名度的。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老街形成了突出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