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东北旅行是指什么时候?

从明清到民国。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了关外和关内的中原。明清至民国,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山海关人开始东游。

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灾荒,黄河下游中原人民大举入侵东北,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之最。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发生大规模海战和陆战。在东北,“成千上万的人陷入了枪林弹雨之中,那些死在火炮林雷阵上的人,血飞肉溅,家破人亡。父子在路上哭,亲友在路上叫,伤心难忍。”。如履薄冰。

然而,九一八事变后,东进变得更加困难,许多山东人为了逃避日本统治,缓解关隘旱灾而返乡。

扩展数据:

满人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和隔离制度,发布关外禁令,禁止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耕种。顺治曾警告满清贵族最后退守关东。

满人倾家荡产入关,导致关东人口锐减。但满清政府却以“祖上发财兴王之地”为借口,保护“参山益珠”,对关东实行长期封禁。

顺治初,一千多公里的“柳条篱笆”——东北长城(柳条篱笆、柳墙、柳城篱笆、条子边篱笆)分段修筑,遍布全境,至康熙中期完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到凤城南部的柳条边称为“老边”,从开原东北到吉林北部称为“新边”。所以民间有“边民”“边民”之说。虽然禁令越来越严厉,但也不能完全阻止人们进入东北。

由于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持续不断的自然饥荒,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北两省农民偷渡漂洋过海来到辽东,或私渡长城来到辽西,涌向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禁绝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被称为“东渡”。

从本质上说,山东人的东征是一场自发的、势不可挡的、悲剧性的濒于死亡的贫苦农民的生存运动。从出发点来说,一方面有自然灾害,干旱,水,冰雹,虫灾,疫灾。

一方面是人祸,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等。,横扫华北各省。直皖战争、两次直皖战争和新旧军阀混战年复一年,战争灾难波及华北各省。

频繁的军事灾难和土匪行为日益加剧了地租、税收负担、恶劣的服务和额外的分摊。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灾民和难民不得不去东北躲避和避难。

从移民来看,东北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大部分土地没有开垦,华北地广人稀。在山东等地,有着悠久的“走东”历史。移民有的给家乡寄钱,有的带着财产回老家过年,有的发财结婚。这些刺激了更多的人到关外谋生。

在胶东的一些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的年轻人不闯关东都被村里人视为不值钱,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惯。

所以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胶东、河北冀东,当劳动力稍微充裕的时候,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家人或者聚集亲戚到关东谋生。

清朝末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日本紧随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在关外,大部分农民都是从华北移民过来的,尤其是从山东和河北两省。

山东胶东的邓州、莱州、青州,河北的保定、滦州等冀东,京津地区有便捷的道路和穿越关东的习惯,是移民的主要运输地区。后来,河南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逃到了东北。

20世纪30年代以前,每年从河北、山东、河南去东北的人大约有40万到50万,很多年超过百万。

对于那些苦难的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一段奋斗的历程。《闯关东》为中国人口迁移史写下了壮丽的一笔。

百度百科-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