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神秘的西夏陵墓

西夏陵景区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部,西临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如果你想了解宁夏的历史,你必须来这里。

西夏(1038 -1227)是中国历史上西夏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创立之时,取名“大夏”。因其影响主要在黄河以西,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陵位于银川市西部,西临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它是历代西夏皇帝的陵墓。西夏陵是中国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皇家陵园之一,也是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

西夏陵景区大门由两座西夏风格的阙楼组成。阙楼墙上有四个西夏字,乍一看以为是汉字,细看却认不出来。导游说,这四个字从右到左对应的汉字是“白大国”,翻译成中文就是“白大国”,也就是西夏国。在大门前的广场上,南北各有一座复制的纪念碑。

南边的一块刻着西夏文字,也不知道是什么。

北边的一块是汉字,百度上搜一下就好读了。我们知道它是一座陪葬墓旁出土的残碑,编号为M182,记载了宋哲宗傅园元年(1098)北宋与西夏军(怀德军)在夏萍城的战斗。碑文的相关内容在两国史书中都有记载,互为佐证。

西夏陵景区共有9座陵墓,分别是玉陵、嘉陵、泰陵、安陵、仙陵、仙陵、寿陵、庄玲、康陵。九陵的排列是按照古代宗法制中赵穆庙的顺序,赵在左,穆在右,赵在父,穆在子,形成两行。此外,陵区还有254座陪葬墓。

现在对游客开放的是1、2、3号陵墓。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西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建于1998年9月,基本陈列包括西夏历史、西夏陵和西夏学术研究成果两部分。

序厅正对着这个大型白色人像碑雕塑,是根据西夏陵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石像碑”制作的。这个基座上的人物有角,钟形的眼睛,粗短的鼻子,突出的颧骨,露出的獠牙和狰狞的面孔。尤其是乳房肥大特别夸张,应该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中原文化中,大部分扛碑的责任都是小心翼翼的执行,这是不可思议的,而党项人却要选择人来肩负这个重任。这种人像碑并非孤例,在陵区已发现多达八九块。

序厅之后,是疆域沙盘厅。这张西夏疆域沙盘是以1:20万的比例尺制作的,面积60平方米。它是中国主题博物馆中最大的沙盘模型之一。

在西夏史的展示中,有一张《西夏文字创制法例表》,大致介绍了西夏文字的创制法。西夏语又称河西字、范文、唐古特语,是汉藏语系阿强分支的一种表意文字,与汉语关系密切。西夏文字由西夏大臣李元昊、叶立人荣创制,共五千余字。据说当时为了推广西夏语,还写了一本字典。

展览中展出了丰富的文物,但时间有限,没有时间细细品味。

展览中有西夏陵的规制模型,直观地展示了西夏陵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让我这个认为西夏陵是夯土堆的人目瞪口呆。原来当年的夯土堆外还有砖木结构的建筑。岁月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让那些建筑消失了,只剩下这些夯土桩。

博物馆北面不远处,就是西夏历史故事艺术馆。导游没有安排大家进去游览。我赶紧跑到院子里,给自己左中右拍了张照片,转身追上了队伍。

从西夏历史故事艺术馆往西,再往北,可以看到整个陵区最大的陵墓——泰陵。虽然没有非常直接的证据,但从泰陵的超大规模及其在整个陵区的显赫地位推断,泰陵属于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李元昊是北魏鲜卑族拓跋的后裔。他的远祖拓跋思恭是唐末党项的首领。因助唐骏平定黄巢义军,立夏国公,赐国姓李,拜(今陕西横山县)为节度使。此后,这一党项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夏、隋、夷、殷四国,并以周霞为中心。夏国公即位后弃李姓,自称大姓,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称帝。

泰陵不是纯粹的南北向,而是略向西北。不知道是受地形限制还是有意为之。

墓园的最南端是左、右阙台,构成墓园的大门。是否有阙台是陵墓与陪葬墓的重要区别之一。雀台由黄土夯制而成,平面呈圆形。从雀台表面留下的一些痕迹来看,雀台表面原来覆盖着红色的墙皮。在克台附近的地表下发现了由红色陶器制成的装饰性构件,如加亚、摩羯座、海狮和塔莎,这表明克台应该是一座喇嘛风格的佛塔建筑。

雀台应该是北面亭子的位置。现在只剩下两座砖砌的桥台,上面的木亭建筑已经不见了。因为周围有铁栅栏,所以看不到台面上的情况。但根据一些资料显示,桌子上有四个石制力士雕像一字排开,估计是承载古迹的支架。博物馆序厅中央的雕像就是以这里的雕像为原型的。

另外,据说在平台上还发现了大量的西夏铭文。

过了亭子,可以看到一个被夯土墙围起来的区域。在陵墓的布局中,这一区域被称为“月城”或“翁城”,位于陵墓所在的“内城”前面。泰陵月城东西呈长方形,东西长120m,南北长52m。墙基宽约2m,高0.7m,占地10亩,北面与内城南墙相连。岳城的城墙和雀台一样,都是红皮覆盖,墙顶也有屋檐和瓦片。按照历代惯例,越城御道两侧一般都有石像,即石兽和石人。

但环顾四周,并没有石像的影子。经过向导的提示,在御道旁的杂草中只发现了几块石头碎片。从这些碎片释放的信息来看,这些碎片的形成不会是大自然的风雨造成的,很明显是人为造成的。这里说的人力,应该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强大的集团势力有组织的破坏。据史书记载,西夏致力于保义二年(1227),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的主人李刚投降,不久后被杀。西夏王陵遭到蒙古军队的严重破坏。毁坏战败方的祖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通行做法,但一般仅限于象征性的毁坏,以发泄胜利者的愤怒。蒙古人对西夏陵的毁灭性破坏,不仅完全烧毁了木结构,还砸毁了石碑和石像,自古罕见。为什么蒙古人这么讨厌西夏人?这有什么特殊原因吗?翻开宋辽金的历史,其实很容易找到答案。纵观西夏(189)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夹在蒙古、金、宋、吐蕃和西辽之间的小国,一直奉行见风使舵的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力求在周边列强中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这是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但在喜欢直来直去的蒙古人眼里,首鼠两端的西夏人都是小人,以至于“恨其狡猾多变。”此外,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征服西夏的过程中死去,也使得蒙古人把这笔帐算在西夏人身上,以至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被攻破后,发生了屠城毁陵等极端事件。

穿越月城是墓地“内城”的核心部分。内城南北呈长方形,南北长180m,东西长160m。内城城墙名为“神墙”,墙基宽约3米,由黄土段夯筑而成。

为了使墙体更加稳固,墙基被建成住友形状,所以这种神墙也被称为住友神墙。

内城东、西、北、南各有城门,建有城门,每座城门由三座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神墙四角也有角台。

内城四门之中,南门等级最高。以前两边有一座塔形大门,现在只能看到两堆夯土。从南门桥台上残存的柱脚推断,原来的南门应该是一座宽五尺、深二尺的门楼。

往南门北行约25米,是祭祀用的“祭堂”遗址。残留的遗址是八角形的砖砌桥台,里面是压实的黄土,台面上散落着几十块瓦片。旁边的介绍说奉献厅是“9方敞厅”,我不同意。因为从桥台的形状来看,献殿应该是八角形的亭子建筑,而亭子建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是9个房间的方形建筑,应该是什么规模?要知道,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只有9间宽,5间深!

与其他墓葬深埋地下,一般不会在地面留下痕迹不同,泰陵的墓葬用沙砾填充,形状像鱼脊。用沙砾填墓,除了就地取材,主要是利用沙砾的松散特性来威胁盗墓贼撤退。这个墓道是一个南窄北宽的梯形,南北坡度20多度,长约50米。

隆起的北端有一个直径20多米、深5米的大坑。关于这个大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盗墓贼盗走留下的;一个说是日军轰炸造成的。把这个弹坑“归功”于日本鬼子,其实是在奉承日本,因为能造成如此巨大弹坑的炸弹,未必是日本侵华期间建造的。如果这真的是一个贼坑,那么这个“贼”绝对不是普通的盗墓贼,而一定是“摸金队长”这样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泰陵进行了地球物理勘探,勘探结果表明,泰陵墓未被盗扰,“摸金队长”未得逞。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盗墓贼不采取挖坑的方式,而是采取需要大量人力的全面挖掘?答案很简单:第一,人力对盗墓贼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第二,西夏王陵的墓并不在陵塔之下,而是在陵塔之南,坑所在的位置。换句话说,巨大的夯土陵墓塔实际上并不具备封土功能。

绕过贼坑,就是整个墓园的标志性建筑——灵塔。泰陵塔遗存高达24米,形似倒扣“窝头”,其表面可见多达七层的砖结构。有学者推测,原陵台应为七层实心佛塔式建筑,屋檐密集。经导游提醒,发现陵墓平台并不在陵门和仙殿所在的中轴线上,而是略向西,与中原陵墓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有人说与党项人信仰藏传佛教有关,因为在藏传佛教中,只有佛才有坐北朝南的待遇;有人说是受“五音姓”的风水观念影响。

也许为时已晚。参观完泰陵,电瓶车没有带我们去1和2号陵遗址,甚至没有提供一个远眺的机会。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砖木结构的建筑和铭文,西夏皇帝的陵墓应该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