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在哪里?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万(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政编码:72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7。区号:0916。拼音:略阳县。属于北亚热带山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降雨量860mm。
略阳县辖11镇、10乡:城关镇、关捷亭镇、横县河镇、两河口镇、金家河镇、徐家坪镇、白水江镇、夏口驿镇、何家堰镇、乐素河镇、郭镇镇、白石沟镇、马蹄弯镇。
历史的发展
先秦以前属于白燕氏族居住的东市。始建于西汉(公元前165438)元柳丁时期的莒县。曾名聚贤、兴州、五星、汉曲、顺正。
西晋以前的略阳县,在今甘肃天水。东汉末年,大批略阳苗人南迁莒县。南北朝时期,华侨定居略阳县。
南北朝时,甘肃秦安有略阳郡。由于连年战乱,那一带的狄人大量南迁至此,仍沿用原县名。《南齐书》如此写道:“吴兴县华侨,驻略阳县。”
宋三年(1206),改略阳,因“是可利用之地,治于象山之南”而得名
2000年,略阳县辖11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为201498。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47483接官亭镇8790横县河镇7674金家河镇6546徐家坪镇10573白水江镇5932两河口镇5172侯口驿镇3872何家堰镇5025乐素河镇9019郭镇6544。7888尧木园乡5923马蹄弯乡4103西槐坝乡4432青泥河乡4568九重金乡5673仙台坝乡4117坎农吉乡4294鱼洞子乡5699黑河坝乡5261杨家坝乡7048白雀寺乡5232中坝子乡3850
资源优势
略阳堪称“富山富矿”。全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镍、铜、铁、铅、锌、锰、黄铁矿、磷矿、滑石等33种,143个矿体和矿点。其中铁、金、镍、蛇纹石、白云石等矿藏量较大,金、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县域工矿企业的发展;植物资源丰富,有265科1150种。其中,国家列入名录的有102科433种,172种,尤以杜仲为最。、天麻、灵芝、银杏、猪苓、柴胡、枣皮,多以野生和人工方式栽培。杜仲。、蚕桑、食用菌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生产基地,尤以杜仲为最。,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存放在县城里。有用材林近75万亩,活立木650万立方米,为大力发展杜仲、蚕茧、木耳、蘑菇、天麻、林产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全县有工矿企业122家,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电力、黄金、食品、建材和农林特产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其中,中、省、市有9家工矿企业,属于陕西省钢铁、化肥、电力工业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有略阳钢铁厂、邯钢杨家坝铁矿、略阳电厂、嘉宝磷化工集团略阳分公司、略阳磷化工总厂、何家堰磷矿、煎茶岭镍金矿、张家山金矿、花厂沟金矿等中、省、市企业,还有股份合作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生铁、钢材、磷肥、黄金、普通水泥、低热微膨胀水泥、铸铁管、铸石托辊、石棉瓦、硫铁矿、硫酸、服装、杜仲胶、杜仲胶油、食品等。200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288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390万元。
县城往南3.5公里,有灵岩寺,素有“小碑林”之称。寺庙是靠着天然溶洞而建的,溶洞就站在嘉陵江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寺内梯田错落有致,红框飞檐,五彩缤纷。碑刻、碑碣、摩崖石刻130余处,包括宋代以前的25处,东汉著名的《赋阁亭记》,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交通规则《支一令》,新开发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王府沟溶洞、张堰峡谷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
历史和文化
略阳县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坡。千百年来,这里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商旅汇聚之地,素有“咽喉”和“要害”之称。
略阳的古名很丰富。随着历代的发展,先后称为莒县、五星、顺正、兴州、云州。关于略阳之名的由来,也有多种学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光照说。据明代《巡庙记》“时过午时,不见日头,山高云遮,亦为略阳之名”。二是重要通行证理论。据嘉靖《略阳县志》记载:“此地为有用之地,称略阳,象山之南称略阳,故名略阳”。三是华侨安置理论。南北朝时,甘肃秦安有略阳郡。由于连年战乱,那一带的狄人大量南迁至此,仍沿用原县名。《南齐书》如此写道:“吴兴县华侨,驻略阳县。”
自西汉丁原时期划定略阳行政区域以来,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祖先在这里生活和繁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有关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以前,这里是边强两个北方游牧部落的聚居地。他们以打猎、开垦荒地和放牧、播种谷物和烤肉为生,生存和死亡,并逐渐强大和发展。西汉丁原元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西南边陲,从益州到武都设置郡县,大量氐人迁到长安,划定略阳为武都郡下的莒县,是白马氐人的东部边陲。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在略阳建立了五星都城,以守卫这个可攻可退的战略要塞。这座城市非常坚固,周围有五个台阶,除了西北门,三面都是仓库和转弯。金永嘉六年(公元312),狄国君杨卯搜吴兴,弃莒县。南朝时期,改称“五星范国”。北魏改称“东夷州吴兴县”,下辖吴兴县、长居县、明水县。他们的旧住址分别在黑河大坝乡、西淮大坝乡和徐家坪镇明水坝村。西魏时,东夷州改称“兴州”,吴兴县改称“顺正县”。隋弃“兴州”之名,仅保留顺正郡。唐初,顺正郡改为“兴州”,顺正郡并列。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将所辖的长居县迁至今城北65公里的白水江镇长风村。唐长庆元年(公元812年),明水县废弃,并入顺正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澧州路一分为二,东路治兴元(今汉中),西路治兴州(今略阳)。南宋庆禧三年(公元1207),吴封为“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谋反,朝廷改星州为“绵州”。元初绵州属“广元道”,后迁至绵州,治于多水郡(今勉县)。又废昌九郡,并入略阳,属绵州,属兴元路(今汉中)管辖。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阳改为新设的“宁强郡”,郡隶属汉中郡。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略阳县被划出宁强府,直属于汉中府管辖。这种建设模式贯穿了整个清朝,原因没有改变。
略阳市现有两座城,现为一面山、三面水的商圈,俗称“老城”;在与巴度河一水之隔的凤凰山下,仍然可以看到有半堵墙的居民区,俗称“新城”。但实际情况是“新城不新,老城不旧”。据《元和县志》记载,早在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攻魏,在温家坪(即今略阳新城附近)建五星城,是略阳城建设的开端。一千多年后,历代州、郡、县都设在这里。直到南宋末年,频繁的战乱让这里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明朝郑德六年(公元1511),陕西巡抚张澜派员在略阳重建城池,新址改选在现在的“老城”。三年完工,周五城里有五个门。至今,东门城楼仍矗立在巴度河西岸。可见,所谓的老城其实只有400年历史;新城的存在已经超过1700年。其“新城”与“旧城”错位的由来,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次迁城有关。原来,自老城建成以来,因其三面环水,经常被洪水肆虐,惨不忍睹。据地方志不完全统计,自明万历初年至清嘉庆十六年的230余年间,因水患严重,略阳故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修缮或重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七月,暴雨持续了二十多天,嘉陵江、戴宇、巴度都决堤入城,以致城墙、房屋倒塌,损失惨重。陕西巡抚林则徐赴略阳考察,决定将县城迁至凤凰山脚下的温家坪地区,以避免洪水的侵扰。两年后,城池建成,周一分城七部,设三门,耗资四万七千余两银子。因为是新建的,所以这里叫“新城”;河对岸的原县城自然成了“老城”。
国籍的栖息地
先秦时期,略阳县位于白马边以东。从汉代到南北朝末期,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叛汉统治,屡遭失败。汉统治者数次强行将氐人迁到酒泉、扶风、天水、关中等地。没有被感动的苗族人被迫说汉语,学农耕,遵守汉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通婚,逐渐被汉族同化。再加上大量汉人迁入,晚唐以后,白马地人已经消失。羌族也受到汉族习俗的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记载,当地人民“南北之音,皆有之,与秦蜀相近”,积淀成具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本县汉族起源无考。总的来说,主要是当地原住民,也有明清两代的世代迁徙和强制迁徙。在1982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这个县有汉族190192人,占全县的99.16%。中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是回族。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关镇、何家堰、白水江,共有1470人。还有蒙古族8人,藏族1人,苗族5人,彝族4人,壮族26人,布依族2人,满族63人,侗族9人,达斡尔族2人,毛南族1人,锡伯族7人。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是因为工作才搬进来的,有的是提前定居的。他们的节日和服饰大多与汉族相似,但只有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色。
民间艺术
①羊皮鼓(舞):在略阳县的白雀寺、荷叶坝、横县河、马蹄弯、白水江等地,有一种具有边强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羊皮鼓。
羊皮鼓离不开羊皮鼓,羊皮鼓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和特定道具,形成了羊皮鼓独特的风格和动感节奏。羊皮鼓是在蒲叶形或桃形的铁环上覆盖羊皮,在铁环的手柄处系上许多小铁环(多为八个或十二个)即可跳舞的单面鼓。是用藤鞭击打鼓面,摇动铁环发出的“嘭、嚓”声,构成了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声。通常,它是由两个男人表演的。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持藤鞭,打着跳着,敲着跳着,伴随着手杖击鼓的“彭彭”声和铁环碰撞的“陈文静”声,伴着高亢的歌声和粗犷激越的舞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演出前,舞者在原地打鼓,起到酝酿情绪、烘托气氛、吸引观众的作用。在表演过程中,鼓是舞蹈歌唱的前奏和伴奏,同时为舞蹈提供了鲜明的节奏。
固定打击法的鼓点有软三腰、硬三腰、雉扑、偷点子、挠牛等。基本动作有稗子鼓、搓麻坑、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爬线、星舞、勾跳。唱腔音乐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传统的中国五音风格,多采用以“5”为主调的微调风格;第二,旋律多是向下的,整首歌的最高音出现在开头,然后急剧下降。有些曲调是波浪形的,但大方向还是向下的,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羊皮鼓舞是老秦巴山区段公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开坛时表演的一种形式。一般演奏的曲子有门、甲子、书生子、迎春、舞坛、猴对华、四点红、十二花、九道沟等。
②社火:社火主要有高跷、彩莲船、舞狮、龙灯等。逢年过节,人们把这当成一种娱乐活动。民国时期,多为民间自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都是政府倡导和支持的群众有组织的活动。
高跷:舞者踩在两三英尺高或更高的木腿上。它们由许多人组成,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随着锣鼓的节奏表演各种动作,绕场行走,摇尾巴,插花交叉或跳跃扭动,在街上漫游。
五彩莲花船:也叫旱船。用竹竿或木棒做一个轻便的干船,用五颜六色的布装饰,嵌上纸和绢花。扮成俊俏少女的舞者坐在其中,扶着船沿,或跑或停,在锣鼓声中摇摆不定,像在碧波上游泳。在他们面前,一个摆渡人慢慢地划桨,打扮成一个老人,有的唱歌。
舞狮:又称打狮。狮头多以木、竹为材料,用丝包裹,狮身、狮尾以麻为材料。大的是两个人玩,1人舞狮头,1人荡狮尾;最年轻的是1人玩。在表演过程中,1少年手捧绣球做出各种动作,抛掷或晃动绣球,狮子在锣鼓声中随着绣球摇头摆尾,跳跃、蹲伏。还有狮子在桌子上跳,滚动绣球。
此外还有跑竹马、龙灯、玩贝壳。
③刺绣:刺绣多用于婚丧嫁娶,打扮小孩,一般生活用品。如衣服、帽子、鞋子、袜子、马甲、皮带、被子、床垫、床单、床罩、窗帘、枕头、钱包、香烟等。技法多种多样,有刺绣、插花、摘花、捧花、游花、锁花、钩花等。图案多为花草动物,也有古今人物、历史故事,寄托着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祝愿。其中凤纹、虎纹与汉代瓦摊花纹相似,颜色常为红色、粉色、草绿色、石绿色、紫蓝色、藏青色、石黄色、金色、银色。色彩的运用很有讲究。红色、绿色、粉色、草绿色大多用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而不轻浮,黑色有光泽,用金银线点缀,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白底上有粉、粉红、草绿、石绿、石青等多种颜色,效果明快淡雅。藏青、紫蓝、石黄有很多装饰效果。整体色彩简约而不单调,明亮,艳丽柔和,赏心悦目。还有姜黄、浅黄、石青、石黄等各种颜色的织物作为背景。这种刺绣看起来简单自然。总的来说,它不像关中的刺绣那样激烈耀眼,也不像四川的刺绣那样精致典雅,但却表现了民间的粗犷豪放、色彩鲜艳、内涵高雅、永不低俗。
许多刺绣作品具有羌族风格,如四角蝴蝶,中间花朵(俗称四菜一汤),四个女孩打牌,婚礼图片,旅游图片和姜太公捕鱼。从石瓮子和青泥河收集的男女大排扣衣服和童帽来看,铁锈带有明显的边强风格。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略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县)。
2020年6月,略阳县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长征区(红二方面军))。
2019年8月,2019年度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略阳县榜上有名。
2065438+2009年3月,略阳县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县(川陕地区)名单。
2065438+2009年3月,水利部公布了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略阳县榜上有名。
2018,18,略阳县在第四批全国法制县城创建活动中荣获先进单位荣誉。
2016年2月16日,略阳县被列入2015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