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的历史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使食物变得美味,而且用途很多,让人离不开它。本文拟从中国古代食用油的历史沿革、在饮食中的应用及其他用途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食用油的概况。

一、中国古代食用油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人很早就知道油,并且吃油。相传我们的祖先黄帝得了一本叫《河图》的书,他日以继夜地读。为了解决夜间照明问题,他让一个叫李牧的下属从树上采集果实制油,用丝绵做油芯,晚上点灯看书。但这只是传说。其实植物油的生产是后来的事情。人们最早知道并食用动物油。人类在懂得用火之后,在烧烤和用器皿煮肉的过程中,产生脂肪沉淀。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逐渐了解如何获取石油及其用途。

据文献记载,我国汉代以前人们吃的油都是动物油,称为“脂膏”。油脂这个词是从肉中理解的,说明它们是从动物肉中产生的。《说文》一词说:“戴角者肥,无角者膏。”也就是说,动物有牛、羊等角,其油脂称为脂肪;无角的,如猪、狗,其油脂称为油膏。李周东关子仁:“世界五大兽:脂、膏、裸、羽、鳞。”韩郑玄注:“肥,牛羊,膏,豚。”这里指的是油脂和药膏这两种动物。或者从形态上区分两者,即凝固的脂肪和液体糊状物。所以在古书中,没炒过的一般叫脂肪,炒过的叫浆糊。因为炸出来的动物油冷却后多为糊状,后期糊也指糊状物质。《礼记·内则》:“用葱为脂,用葱为膏。”郑注:“脂肪,脂肪凝结,释放是所谓的药膏。”由于动物的不同部位,脂质有不同的名称。《通俗文学》:“胖就是腰里胖,肚子里胖。”又云:“骨中之脂肪,谓之髓。”《说文》:“蒸猪肉,牛肠肥。”《礼记·内则》:“肝。”郑注:“肠肥。”润滑脂有时可以一起使用。《左传》成功学十年,晋生病,的医学诊断说:“病不可为,攻不可为,成不可为,药不可为。”就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这个奶油指的是心脏下面的脂肪。

在夏商以前,由于文献记载语言模糊,其食用油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在《楚辞·田健》中说:“冯异作出谋利的决定,封被枪毙。他为什么要提供蒸肉的浆糊?”也就是夏迪打死了一头野猪,把它的肉酱献给皇帝,但是皇帝为什么不祝福他呢?野猪油是用来祭祀神的,神是人想象创造出来的,神的饮食习惯也是人的饮食习惯。可以推测,人可能是先吃了狩猎野生动物的油,畜牧业出现后,人自然就吃了牲畜的油。相传商朝末年的暴君纣王作出了“烙印”的惩罚,就是在铜柱上涂上油脂,让“做梦的人”滑倒,掉进燃烧的煤炭里取乐。

在周代,文献中有很多煮糊的记载。《礼记·内则》记载了“八宝”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程序是“煎尽膏,膏必毁”,即在膏油中煎,膏油要将煎好的豚完全浸没。《李周天官任莹》:“凡用动物,羊羔海豚春游,食之香;夏天,你会尴尬;秋天产犊,吃糊腥;冬羽羽,食膏香。”(好:吃。羊肉:羊肉。海豚:乳猪。膏香:牛皋。饭:做饭。只:干野鸡。枪:鱼干。奶油:狗奶油。小腿:小腿。匈奴:小鹿。糊腥:猪糊。西安:活鱼。羽毛:野鹅。膏体:羊油。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天吃肉,吃羊肉和乳猪,用黄油做菜;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煮;秋天吃小牛、鹿,用猪油煮;冬天吃新鲜的鱼和鹅,用羊油做饭。可见此时人们已经知道了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所以强调在某个季节、某个肉类用哪种动物油来烹饪最好。大概,这一时期人们消耗的动物油主要来源于家畜,如猪、牛、羊、鸡、狗,以及捕获的野生动物、鱼、鸟。“八宝”里的肝,用的是狼胸腔里的脂肪。狼不是家畜,而是猎物。

日常生活所需油脂量大,汉代就有专门贩卖油脂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云:“卖肥是奇耻大辱,勇博却是千金。”永波能靠卖肥肉发家致富,生意规模应该不小。

“油”这个词是水的名称的专有名词。《说文》:“油水,出武陵醴陵西,东南入江。”这个水大致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因为油这个词有流动、顺滑的意思,植物油出现后,就被当作脂肪油的意思,渐渐失去了本来的意思。随着植物油的广泛应用,油一词逐渐成为动物、植物油和其他油脂的统称。

植物油的收购始于东汉。刘茜对名称和饮食的解释:“它是油性的,捣碎并涂上涂层,它是干燥的。它看起来像石油。杏油也是一样”(今云苹果,王先谦以为无明可为油,实为枣之误。".见“名称解释和证据补充”)。”齐《姚敏书》卷四《枣油制法》引用郑玄的话说:“枣油,枣泥,涂之,干而似油,乃制之。“这说明当时人们就知道植物果实中有油,但提取方法和成品都比较简单原始。毛毳《四人月令》说,五月“以竿挂油衣,不藏”(折)。油衣是涂上油防止淋雨的外衣,可以用植物油。汉代,芝麻(当时叫亚麻)从西域传入中原。因其含油量丰富,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食用。《四民月令》中多次提到亚麻的种植和交易,可见当时人们对亚麻的重视,也反映了亚麻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起初,植物油多用于照明或作为战争中的燃烧产物,传说中的畜牧业和石油生产也反映了这种情况。芝麻油可能是最早大量出现并用于食用的植物油。三国时期,香油被广泛使用。据《三国志·魏徵·满宠传》记载,东吴孙权攻合淝新城,魏满宠“举壮士数十人,折为火把,灌以香油,从上放火,烧贼以攻工具”。王银的《晋书·金运》说:“元康五年十月,军械库失火,历代珍宝尽被焚毁。是匠人偷了仓中之物,怕罪,乃投烛入芝麻糊,火起。”其中还载有“王琦(司马)起义,孙秀多在滇省收集芦苇火把存放香油,为纵火工具”。张华《博物志》载晋武帝《太史公华,军械库失火,积油所致》。这些记载中的麻油可能指的是芝麻油,作为烧品使用,量也不小。王银的《晋书》讲芝麻糊和香油,糊和油是一起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油字逐渐取代油脂作为通称的痕迹。

食用植物油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普遍。据北魏所著《齐姚敏书》记载,当时烹调食物用麻油、芫荽籽油、麻子籽油,《虎杖三十六计》卷三曰:“芫荽籽成于深秋...你可以通过压榨种子榨油来做蛋糕。胡茬油又绿又可爱,闻起来很香。麻油烧饼比麻油好,麻油腥。”书中所描述的烹饪方法、食谱、用料中,多有使用麻油、香菜油以及猪、羊、牛等动物油的记载。芝麻油是当时吃的最好的植物油。植物油中还有红蓝花籽油,是“既是车脂,又是蜡烛”(《齐·姚敏书》卷五《植红蓝花匠》卷五十二)。除了烹饪食物,这些动植物油还被用来制作蜡烛、油布、发乳、面部脂肪等。植物油中的菜籽油(现在的菜籽油)也可能食用。南朝梁元帝萧艺的《二首诗》中有一句“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易炒”,五月新油是五月前后收获的菜油,鲜榨的。《齐·姚敏书》卷三“种芥菜种者,川芥菜种、甘蓝型油菜种,二三月多雨时种,干旱时浇水种,五月收割。崔屹说:芥菜种可以在六月仲夏之后收割。”油菜籽在五月收获,它的油立刻解释了萧艺诗中五月的新油。

到了宋代,植物油更加普遍,品种也多了起来。沈括的《孟茜碧潭》说:“今天的北方人喜欢用香油炒东西,不管是什么,都用油炒。”庄《红烧鸡肋》曰:“油无处不在,食而天然(烧),然亚麻为上,俗为肥麻,其性八分,谓下雨时瘦而收,旱时熟,花向下,籽向上,以煎榨生油,膏车滑而钻针涩。河东则吃麻油,很臭,可以和香菜一起当雨衣。在陕西,杏仁、红蓝花籽、野菜籽油也当灯吃,但煮粥被烟熏瞎了眼,今天就不是问题了。山东也用苍耳做油,有利于治风。江湖上麻少,灯多以桐油为料,但那浓浓的烟垢,画像之类的特别令人害怕,衣服也洗不了。冬瓜可以洗去,是蓝色的,甜甜的,吃错了会让人吐痢疾,喝或者茶都可以洗去,南方的酒也会蒙上很多灰。有些女性错误地用面霜做头发,会粘在脊椎上,但不是所有的治疗都能解决的。还有就是石蜡油,石蜡油的根是山胡椒,被村民用作药膏火,它的烟特别臭,所以在城里很少见。乌班图籽油,如脂肪,可充蜡烛,广南及各府州均可。”文中列举了十一种植物油,饮食中使用的多达五六种。据史书记载,宋代有四种赋礼之物,其中有“五果、药、油、纸、薪、炭、漆、蜡”(宋史卷65438+食粮卷074)六种。此外,在卷178中,雅库莫“京吉肉油、炭、面、布、絮等税,皆赢钱而免”。从以上两个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产油量是相当可观的,既是养老的礼物,也是税收。

到了明代,植物油的种类更多了,也有了系统的制油方法的记载,对各种植物油的性质、食量、不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天宫吴凯》中的“油膏油”:“油可食用的地方,以亚麻(一种肥麻)、萝卜籽、黄豆、白菜籽为上,其次是马谡(像紫苏,籽粒比亚麻大)和油菜籽(长江以南)燃灯时,侧柏籽中的水分和油脂最好,其次是甘蓝型油菜、亚麻籽(陕西俗称扁虱,又肥又恶心)、 棉子第二,麻子第二(灯最容易耗光),桐油柏木混油第二(桐油毒气熏人,沥青膜冻不清)。 制作蜡烛时,柏木皮油最好,蓖麻籽次之,柏木混合油每斤白蜡冻,白蜡冻清油第二,樟树籽油第二(其光不减,但避香),冬青籽油第二(为邵军县专用,因油少而排名)。如果黄油在北方的土壤中被广泛使用,它将是下一个。”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种子的出油率和制油方法,包括压榨法和两锅蒸煮法,即换水法、研磨法和炒锅法,基本具备了现代食用植物油的种类和制油方法。

在清代,花生油也作为食用油出现在我国人民的饮食和日常生活中。崔《滇志》卷十说:“花生为南果之首...宋元时期种植棉花、南瓜、红薯,估计是从海上各国回来的...如果烧了就是花生了,所以从集市到夜市都是烂掉的繁华。如果是海边养殖的,榨油是最重要的。所以从福建广东来的,都是吃花生油的,用来当夜场的灯。现在已经遍布于海滨各省,大有裨益。”谢国桢先生认为,这个落花生指的是一个小花生,大花生直到明末清初才繁殖(《明朝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清代中后期,根据清代《续文献通考》记载的“业考与油业”,当时主要食用植物油有:大豆(包括黄豆、绿豆、黑豆、棕豆、斑豆)、棉籽、花生、菜籽、肥麻、亚麻、山茶、紫苏(即香菜)、紫苏。

在我国历史上,自从植物油出现及其在饮食等方面的应用以来,动物油并没有被完全排斥,两者是齐头并进的。但由于植物油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其消费比重越来越大,至今仍在。

二、古代饮食生活中油的使用

中国古代文献中发现的动物油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油除了少数品种因毒素不适合食疗外,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食用油的主要用途是烹饪食物。

前面说过,汉代以前,不管吃不吃,都是动物药膏。《礼记》记载,父母、姑母(公婆)的饮食之一是“奶油加奶油”。郑注:“就是说要用和谐的饮食。”东汉张衡《东京赋》:“献六鸟,饭用四膏”,都是指用肥膏烹食。

先秦食谱中的“八宝”是春枣、木春、海豚罐头、羊罐头、浇宝、腌、煮、肝。春熬是“炒糖加在旱稻里,熬成糊状。”春木是“在黍食上煎酿,制成糊状”,即把煎好的肉酱盖在熟米饭或黍饭上,再浇上煎熟的糊油。炮豚和炮羊的做法是把乳猪和羊肉用草和泥包起来,放在火上,然后放在完全浸没的油里炸,捞出来,放在鼎里炖三天三夜,然后蘸着调好的酱和醋吃。肝脏用狗(肠脂)包裹,在火上烤,然后用米粉制成糊状,与狼胸中的脂肪糊一起作为配料煮熟(全部见《礼记·内则》)。这五种口味是用油脂和其他调味品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制成的。

《齐姚敏书》中有许多烹饪方法的记载,其中许多食谱都是通过煎、炸和油蒸来加工的。其《卷六养鸡五十九》曰:“煎鸡蛋之法破,于铜块中间搅之,使黄白混合,葱白细切,咸米、泥黑豆、麻油煎之,甚为美味。”这是葱花煎蛋。卷八《蒸七十七》记载了各种蒸的食谱,如蒸熊、蒸海豚、红烧肉、蒸生鱼等。,并详细记录每道菜的用料、用油及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蒸豚法:“肥豚(乳猪)一条,洗鳞,煮至半熟,蘸酱油,生米一升。近水不沾,用浓酱油调黄,煮熟,再撒上酱油,细切一升姜和桔皮,四升葱(三寸)和一升桔叶,一起煮。”蒸的熊和羊像海豚,米饭也是。"蜜汁炸鱼先熟后炸:"用鲱鱼,沿肚,无鳞,苦酒半条,咸鱼半条,久煮,熬油膏,使其红浊。"卷九《烤猪法》是将猪放在火上烤,抹上清酒使其变色,再抹上极白的鲜猪油(或纯香油),使烤猪"色似琉球拍,又似真金,但入口即消,状似凌雪,有糊有润,非比寻常"。这种烧猪至今仍在南方实行,可谓皮脆肉嫩,色味俱佳。“鸡鸭饼”的做法是:“把饼掰(泻)开,少盐糊在锅里煎,做成球状。饼的厚度分两份,全部倒入一份。"这种做法现在被称为煎荷包蛋. "素菜”是指各种颜色的蔬菜在油里煮,很好看。有韭菜汤,油蒸黑豆,炒紫菜,和蒸蔬菜,souto,炖甜瓜,蘑菇和茄子等。,而汤煨方法中描述的烹饪是相同的。

以上只是《齐·姚敏书》中记载的饮食食谱中用油的例子,在很多古代的饮食典籍、食谱、菜谱中都有很多描述,此处省略。

油除了烹饪肉类和蔬菜外,还可以作为油炸食品、糕点和小吃。粽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油炸食品之一。在古代,蝎子又被称为簪、寒器、膏环等。,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楚辞招魂》一书说:“簪蜜饵宜多用。”意思是蜂蜜和米粉在油里煮。《齐·姚敏·舒高传》:“用米屑和水蜜搅之,浓如汤和饼面,用手绕之可长八寸,可弯两端,以膏油烹之。”刘唐玉溪《冷兵器》诗说:“我手搓成玉,玉油煎成淡黄色深。晚上睡在春天也没关系,这让我老婆搂着金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冷工具的做法、颜色和形状。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5卷):“寒器为今痱子。把面粉和糯米粉混合,少加盐,拧成圈的形状,煎一下。”虽然古代不同时期痱子的原料和形状略有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油条也是传统油炸食品之一,俗称炸鬼。据说鬼是声音的变化。桂指的是宋朝大奸臣,他陷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为了表达对他的仇恨,人们捏了两个面人,象征着和他的妻子王,把他们放在一起,在煎锅里煎,命名为煎鬼。最迟从宋代开始,油条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一种油炸食品。大多数蛋糕和点心没有脂肪是做不出来的。解释名称和饮食,并解释王先谦的《书证补》:“于蓝引《杂五行书》曰:食书有髓饼之法,髓脂与面粉相合。”《齐书》七饼法:“浆饼法:将面团与浆脂、蜂蜜混合,厚四五分,宽六七寸,入胡饼炉中烹熟。不要重复。蛋糕很肥,可以放很久。”这就像南方的猪油糕或“鸡蛋糕”。在齐姚敏蜀,有油炸切糕,鸡胗,粉饼等。元周佟斋所著《武林旧事》中有猪胰胡饼、酥饼。武松的钟要求“酥油四两,蜂蜜一两,白面一斤,剂印入炉中做蛋糕,或用猪油,尤加蜂蜜二两”。其他小吃还有“油铁”、“酥封”、“糖酥”等。《齐姚敏书》(第九卷)中记载的“白茧糖”和“黄茧糖”与今天的油炸点心“中国”(北京称为江米条)非常相似。

第三,食用油的其他一些用途

食用油作为一种脂肪物质,具有易燃、隔水、润滑等功能。所以在古代,除了饮食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用途。

1.燃烧,用于照明和制作蜡烛。《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在骊山陵,“人鱼膏为烛,久而不散。”《陈晗唐史传》中说,长陵是汉成帝时修建的,“有数万弟子夜以继日地工作,直到燃脂烧油”,即夜间施工以燃脂烧油为火把照明。东汉桓谭用一盏油灯燃烧的火焰来形容人们的生活,说:“灯烛尽,益其肥,其烛易...现在再去追踪蜡烛的长度已经太晚了。”。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像点油灯一样,时刻注意换灶,爱护它。在《齐·姚敏书》中,油被用作蜡烛,如芝麻油,它“足以支付美丽蜡烛的费用”(卷二,第九种)。芫荽油“亦可为烛”(《再料》卷三,第二十六条)。红蓝花籽油“也可视为蜡烛”(卷五。种植红蓝花栀子花53)。卷三杂项备注假蜡烛第三十法:“待蒲熟时,多收蒲苔,切脂松如指,以为心,用烂布裹之,融羊、牛之脂,倒入蒲苔,在板上绕一圈,使其圆扁,倒更,厚足止之,以熔蜡浇之,省工十倍。”唐涵予《学解》:“焚膏破冠,穷养不绝。”这些都是使用脂肪油作为照明或制作蜡烛的记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还可以通过引用《鸡肋》和《天宫吴凯》中的几段话,看到对燃灯制烛油及其品种、性质和优缺点的描述。

在古代战争中,火经常被用来攻击或防御敌人,油经常被用作燃烧的物品。《墨子旗》第六十九回:“凡守城之法,有积石、柴、草、草、木、炭、沙、松柏、蓬艾、麻、金铁、粟。”堆积柴火是为了准备用火击退敌人,堆积沙石是为了防止对方在攻城时用火作为灭火物资。还有一个例子是姜维满宠用火把在东吴孙权的攻城器械上浇香油。

2.制作防水防雨用具。《名释》中提到的油和杏油都用来制作油洗貘,也就是一种油洗织物。这个过程是将果仁和杏仁捣碎,然后涂在貘身上。晒干后,去渣,貘光滑如油。《四人月令》有油服,说明油做的防雨用具在中国由来已久。在《齐书·姚敏》中,麻油和芫荽油被用来给丝绸做油布和油衣。唐代孙思邈的《钱进诗志》也说,油可以作为一件油彩外衣。孟茜·毕坦说,麻油和芫荽油“可以用作雨衣”。唐·冯至《为龙更衣》说饶子清“藏身庐山康王谷,无瓦房,以毛子代之...或者下雨的时候,他用油来担梁,坐在梁下”。这是一个涂油的帐篷(云仙杂记(二))。宋·《马上取》诗,“转邻人借油,才知公最闲”(《后山集·八》)。油盖就是油伞。孟茜碧潭也有油纸扇的记载。油不沾水,利用这个功能做各种防水用具是油的另一种用途。

3.用于造船。《三国志·魏徵夏侯尚传》说,黄三年,夏侯尚在江陵与东吴诸葛瑾交战,两军隔河相望。双方的战舰在河中对峙。“当夜一万余人,骑油轮,潜往下游,攻诸军,夹江烧其船,水陆夹攻破之。”这种油轮是用油洗过的船。因为船体上了油,不吸水,所以船体重量轻,跑得快,耐用。《天工吴凯》中的船九“操方”说“每当收船板时,用白麻絮作加固,再筛细石灰,掺桐油调船。”这是用麻絮和油灰在船板的缝隙上涂油,防止水进入。

4.汽车润滑剂。在古代战争中,交通由许多汽车主宰,脂肪是汽车中车轴的润滑剂。李周官纯有“巾车”官职,《左传·相公三十一年》“巾车油脂管辖”,即巾车负责给车管辖涂油膏,使其不生锈,光滑。名与车释义:“别扭,缠,缠头。”王先谦说,“我指的是‘云纹’和‘药膏容器’,这是给战车穿的小东西。有膏则顺,粮则利,故车中有膏器”(《释名补证》卷七)。《史记·墨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齐人称赞其为“焙粮”,即焙粮不断,倒出其膏,表示其善于议论,滔滔不绝,也表示其足智多谋,油嘴滑舌。

5.做护肤和化妆品。《诗·冯伟·伯西》:“自伯之东,头如飞华盖。没有药膏吗?谁合适?”这是一个女人在丈夫去东方后的独白。诗里说:不是你蓬乱的头发没有油抹,而是你不在身边。我应该为谁打扮?膏浴就是用油当发油。至今南方山区农村妇女还经常用一些植物油(如茶油)做发油。《齐·姚敏书》结合泽法:“好的清酒用香、鸡舌香、藿香、紫花苜蓿、飞机草浸泡,用新棉包裹,麻油浸泡二分,猪脂浸泡一分,放在铜锅里,即泡香酒。炒几遍后微炒,再将泡好的香炒至黄昏,水烧开。这是丝香发乳。另外,面和脂肪结合的方法:“用牛髓,如果牛髓少,就用牛脂肪结合。如果没有髓,也可以用空中脂肪。温酒泡有两种,炒泽法,一起炒,穿青蒿染发。"这是丁香型护肤霜. "如果你是唇脂,用熟脂混合,用清油包裹。“这已经是一支古老的口红了。

6.药用的。使用脂肪油或其他药物治疗疾病,尤其是皮肤病。《齐姚敏书》第六卷列举了许多治疗家畜的药方,其中许多是直接使用脂肪油或不使用脂肪油。治疗马疥疮的方子:“用雄黄毛,腊月用猪脂煎,使毛消失,擦疥疮使其变红,热敷,即愈。”另一面:“烧柏脂,敷之,好。”治疗牛虱的偏方:“涂亚麻籽油,得猪脂,六畜虱皆涂脂治之。”等一下。唐孙思《钱进志》中治病的方剂有麻油、麋脂、白鹅脂、鸭脂、鹅脂等。袁胡思慧的饮食方中有一种“羊蜜膏”,由熟羊油、羊髓、白蜜、生姜汁、生地黄汁合成。“治劳、腰酸、咳嗽、肺瘘、骨蒸”等等。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很多用各种脂肪油治病的详细描述。

7.其他用途。在陶器内壁涂上油脂以防渗漏。齐《姚敏书》卷七《屠瓮》第六十三回:“凡对瓮之大小无疑问者,必是屠之...一种新的窑炉和热油脂涂料,大良。如果买家在市场,先去涂脂,不要注水。画法:把地面挖成一个小圆坑,在坑里做木炭,把坑上的骨灰盒口合上,烟熏。用手数,会烫到人的手,然后在骨灰盒里写(泻)热脂肪,变成浊流(缓流),会让脂肪停止渗出。牛羊脂为首善,猪脂亦可。用火麻仁脂肪的人会误导人的耳朵。肥肉不浊,难免漏。”墨水是由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灰制成的。宋钊·韦偃《阴天山麓满钞票》X:“最近墨工用水槽盛水,中间排一个厚碗,烧桐油,盖上碗,使人舀煤,用牛胶揉。”《天工吴凯》中记载桐油、菜籽油、猪油等用于燃烟制墨,但比例较小,多为燃松烟制墨。到了清代,根据清朝延续下来的文献通考、工业考和石油工业,各种动植物油也被用来制作肥皂、油画、假漆、人造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