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的愚蠢举动毁了自己,也伤害了英雄于谦。
短暂的慌乱之后,朝廷征得孙皇后同意,任命王为监国,“暂令诸官”,固守京师。但朱祁钰太年轻(此时才二十一岁),没经历过风雨,心里还是挺慌的。
他在这种恐慌中差点出事,闹大了。8月23日,朱祁钰在午门左门(东门)主持讨论,都察院右御史陈毅要求将王镇余党绳之以法。陈毅是越说越激动,想到很多因为王镇的无辜而牺牲的战士和人民,竟然在法庭上哭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常,当王镇在的时候,官员们不敢弹劾他。现在他死了,该算账了。官员们也不顾礼仪,纷纷喊话,要求“杀其同志,灭其全家。”
还没有适应这个角色的朱祁钰突然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王镇的铁杆,锦衣卫的指挥,让马顺站起来,大声斥责大臣们不尊重朝廷礼仪。
马顺一说话,官员们彻底爆发了。他们直接攻击马顺,在朱祁钰面前把他活活打死。然后他们杀了太监毛桂和王昌燧(都是王镇的亲信),这就是著名的吴门血案。
因为王镇是宦官,他的许多亲信也是宫里的宦官。杀了马顺等人后,情绪激动的大臣们自然要求朱祁钰交出王镇的其他心腹(即宫中太监)。
吓傻了的朱祁钰打算先逃跑,但他是否真的逃跑就很难说了。最坏的情况是,宫里王镇的小集团为了自保,纠集锦衣卫屠杀所有大臣,朝廷四分五裂,京师能不能守住就不好说了。
关键时刻,于谦提醒朱祁钰“请再宣大臣,王镇罪实当是红家,再开始太后责罚也不迟。马顺的罪该死,无论如何。”瞬间明白过来的朱祁钰立即宣布,马顺等人罪有应得,众大臣皆无罪,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内耗。
8月28日,都察院的王文给朱祁钰发了一封信,希望他重视国家,继承统一,成为国王。朱祁钰直接拒绝了,这并不是说他在玩弄三言两语和三个让步,而是他真的不想。
第一个原因是恐惧。毕竟几十万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现在大家都不确定首都能不能守住。万一被瓦拉抓住,不管能不能跑掉,亡国之君的骂名都是注定的。
第二个原因是不礼貌。有些道理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很合理的,但在当时是不合理的。皇位的继承是建立在祖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而不是大臣们的“推荐”。历史上因为“举荐”而自称皇帝的都是篡位者。
即使英宗被俘,他也不能再当皇帝了。根据祖先的制度,他的儿子(朱见深)应该继承王位,而不是朱祁钰。朱见深太年轻了,不能执政?那么朱祁钰应该以周公为榜样,帮助他成为国王,并帮助英宗的儿子。这不就是公务员喊了几千年的“三代”美德吗?
为什么公务员都这样?我不想在这里告诉你。经过文官们的再三劝说,和孙皇后才勉强接受了。九月初六,立朱祁钰为帝(殿名皇子),年号景泰,朱见深为皇太子,明英宗尊为太上皇。
解说:孙皇后坚持立为太子,也说明的继位不符合祖制和礼仪。她的意思是,你只是暂时代替你哥哥当皇帝,但皇位还是你哥哥的。
登基的代宗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勤政爱民,吃零食,听劝告,同情臣下。简单来说,他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给了他合适的权力。
首先,于谦受命打赢了保都之战,把大明从悬崖边拉了回来。而且明朝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北京营被废除,士兵被招募和编组),使明军在短时间内从土木堡的惨败中恢复过来,稳定了边墙的防御。
其次,重用知望和王文,清除王镇的党羽,整顿吏治。一大批不合格的庸官、贪官被清理出来,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官员被提拔起来,这是新的一种。
在经济上,代宗采取“安抚”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赋税减免,救济灾民和难民。厉行节俭,减少宫廷开支,停止各种采购,命天下总督代理各省农桑事务,发展经济。
用吴晗先生的话说,“景帝是个好皇帝,值得我们纪念”。然而,占据了皇帝位置的代宗,对自己的皇位有了新的看法——我不是替哥哥登基的天子,而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英宗被俘后,很快发现人质没用,什么也得不到。于是我先改变了主意,想回英宗改善关系,换取相互的市场。一是派使者到明朝表明态度,要求明朝派人去接太上皇。
注:第一,我坚持要明朝派人来接我。其实我是要求明朝正式派遣使节。也就是说,他把英宗作为筹码,逼迫明朝议和。由于种种原因,朱祁钰没有派遣特使,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暗示。你可以杀票。
这时,朱祁钰不想让他的兄弟回来,但他不能直接说出来。几经推诿,未能以合适的理由说服朝臣,导致他与朝廷官员的矛盾激化。最后于谦被“照顾一切”害死,不得不派人去接太上皇。
这次赦免是庆祝太上皇回朝,还是庆祝他完全获得天下,大家各抒己见吧。反正这个时候朱祁钰不想把皇帝的位置还给太上皇朱祁镇,还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朝中官员不得与他接触。
没有必要指责他冷酷无情。毕竟,朱祁钰没有安排他的兄弟“突发疾病而死”,这是两千多年来残酷的皇权斗争中的例行公事。
如果朱祁钰到此为止,也许就不会再有悲剧了。但他意识到自己是“天子”后,很快就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应该是“天子”。
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朱祁钰开始暗示他周围的人。
朱祁钰首先写了一篇关于他儿子朱建基生日的文章。他告诉宫里的太监,“七月初二是东宫的生日”。一开始,李健宣读朱见深是王子,打印金英,并回答说:“东宫的生日是十一月二日。”(《明朝年谱·戴宗篇》)
几天后,朱祁钰抓住金英的辫子,把他送到南京养老。而反对他易储的王皇后被废黜,打入冷宫。
清理完内廷后,朱祁钰考虑如何让内廷的公务员同意。很快机会来了:
你什么意思?广西地方官吩咐黄泰杀了弟弟全家,并派人捧书奉承皇帝,建议易储。代宗立即利用话题,升黄泰为大都督,批“千里之外还有这样的忠臣”,并发出朝廷议论。
建议诸侯后代也明白,这些老江湖都是装傻充愣的高手,于是又玩起硬来。他安排宦官向重要官员行贿。
狠杀忠,皇帝行贿礼仪。在这种双管齐下的情况下,就算是愚蠢的大臣也明白,皇帝是铁了心要换太子的,皇帝是铁了心的,更何况这些大臣一开始就让他当皇帝。部长们还反对什么?
景泰三年五月二日,朱祁钰废朱见深为释王,立其子朱见机为皇太子。但第二年,只做了1多年皇太子的朱见机死了。
考虑到英宗是正统,而朱祁钰没有其他儿子。一些部长给族长下了命令,要求朱见深重新成为王子。原本朱祁钰就算不同意,也不会完全否定这个提议。
但建议钟在伤口上撒盐来刺激朱祁钰:
说明:钟同上这样玩不是别人傻看不出杀伤力。他故意这样做的。首先,他可以为自己赢得声誉。第二,他可以攻击皇帝的威严。到了后期,历朝官员骂皇帝越来越厉害,目的其实和钟通是一样的。
死了儿子,还说是天命。朱粲祁雨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他把钟通关进监狱,杀了他。更严重的是,从那时起,朱祁钰就一直处于困境之中。“我不会建立朱见深,但我决心有另一个儿子作为王子。”。从景泰四年到景泰八年,在后宫干了四年却一无所获。许多重臣劝代宗重新建立朱见深,他也一一罢黜了他。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突然病重。作为预防措施,所有的大臣都要求恢复朱见深的王子身份,但朱祁钰仍然拒绝了。
朱祁钰的想法现在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他这几年的固执来推断。此时,他已完全陷入困境,不得不将王位传给儿子。虽然现在没有,但他认为以后会有;虽然他现在病得很重,但他觉得很快就会好的;虽然大臣们都很着急,但他觉得既然已经着急了几年,再拖几年也不成问题...
此时礼仪中无人愿意带头起草“遗嘱”,形势变得相当微妙。朝廷官员议论纷纷。不管他们怎么推测,他们都认为朱祁钰不想把王位传给最正统的朱见深。而且他们都知道,如果代宗突然驾崩,需要讨论新皇帝。
注:其实历代皇帝的遗诏,基本都不是皇帝自己的本意,而是皇帝死后,文官集团、皇室、皇太后三方博弈的结果。礼仪是不愿意起草“遗嘱”的。第一,皇帝没死,好了就尴尬了;第二,他们认为朱见深应该根据宗法制度继承王位。
石亨、曹吉祥、徐宥箴和其他人意识到他们有机会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得到后宫孙皇后的首肯后,他们于景泰八年一月十六日发动了“夺门之变”。囚禁在南宫的英宗被抬入宫中,接受数百名官员的祝贺。
复辟后,英宗立即改天顺,其弟代宗被废为王,软禁于西永安宫。2月19日,朱祁钰去世。死亡原因不明。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太监勒死的。
有人认为于谦等人太优柔寡断,而他可以领导剿灭石亨、曹吉祥、徐宥箴等人。事实上,按照当时的观点和伦理,于谦也拿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平叛”。
首先,朱祁钰是朱祁镇的代皇帝,皇位仍然属于朱祁镇。偏偏朱祁钰的所作所为明显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所以朱祁镇的“抢门”也就名正言顺了。其次,该门得到了孙太后的认可。石亨抓着太后的旗帜开门。于谦拿什么理由反对太后?
此外,朱祁钰身患重病,没有孩子。假设于谦平定了叛乱,消灭了石亨、曹吉祥、徐宥箴和英宗。如果朱祁钰不久于人世,谁将继承王位?除非于谦想借此机会篡权,按照宗法制,难道不是要传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让他来报仇吗?
对于于谦来说,皇位理应传到朱祁镇。他有什么理由在中间插一杠子?他只是没想到石亨、曹吉祥、徐宥箴等人会如此恶毒。
权力真的是毒药。英宗对他的弟弟朱祁钰很好,但在国王被封后,他没有把他赶出首都,所以他留在首都保护自己。然而,在达到权力的顶峰后,朱祁钰逐渐忘记了这些感情和信任,并着魔于保住自己部门的王位。
原来是朱祁钰自己挖的坑,他也骗了于谦。
此外,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再次登基,在宗法制度上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皇位只能传给晚辈(子女和弟弟),没有理由传给长辈。真正合法合理的是,太上皇通过“夺门之变”帮助儿子朱见深登上皇位。事实上,可以说朱祁镇皇帝是继承了他儿子朱见深的王位。
所以为了让门更有说服力,也为了让自己的信用更合理。石亨、曹吉祥、徐宥箴等人蛊惑了英宗。为了使夺门合法,朱祁钰的登基就必须是非法的,于是于谦等人就必须非法背锅。这也是于谦和王文最终被处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