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国家,尤其是水旱灾害。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155年,有记载的水旱灾害超过1750次。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防灾救灾措施。在防灾方面,历代主张“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方针,潜心耕作;设立仓储系统,积累小米备用;为了修建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著名的灌溉工程是在战国时期修建的。救灾措施有八种:①救济。用食物、衣服和硬币来救济或用工作来救济。2调小米。移民会缺小米,或者会缺小米。3养老金。包括粥,为灾民设立临时避难所,赎回被灾民卖掉的孩子。(4)病虫害防治。消灭蝗虫,治疗流行病。⑤安定下来。政府将逃亡的难民遣送回国,免除他们的赋税,或者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过上平静的生活。⑥放慢速度。包括免税、免劳、停止拖欠粮食、从宽处罚等。7.贷款。借现金给灾民,或者赊购粮食、牛、农具、种子等生活必需品。⑧经济。提倡节俭,禁止酿酒。虽然统治者采取了多项救灾措施,但由于政治腐败,地方豪强借灾荒加深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救灾力量薄弱,每次发生大灾,都会出现人口逃亡、饥馑和经济衰退的悲惨景象,成为中国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