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次只喝几碗,或者从坛上喝。他们能喝这么多吗?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酒是经常出现的,酒诗自古以来就自成体系。众所周知,唐代大文豪李白酷爱饮酒,几乎离不开诗歌。郭卓若曾经做过专门的统计分析。在李白广为流传的1500首诗中,有170多首是写饮酒的。从诗来看,诗人李白的气势之强,令人震撼,令人咋舌。对李白“酒力”更直接的描述,应该是诗圣杜甫的《饮酒八仙歌》:“诗人李白,有数百首斗酒诗,到长安馆驿睡时,大王召他,不肯上船,自称是臣,是酒仙。"
按照1桶相当于10升计算,1升相当于640克,诗人李白1桶喝的酒就有12斤之多。但他喝酒后并没有喝醉,而是写出了许多成千上万的名著。其实古代人的酒量没那么强。因为中国古代酒的度数是随着岁月的演变而不断提高的,当时酒的度数全部在10以下,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之后对酿酒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升级,酒精度提高到9度,达到18度。当时我们还做了酒酿之类的发酵酒,不仅好喝,而且酒精度也很低。
直到元代才出现数量相对较多的白酒。这时,大家科学地开发出了“白酒蒸汽蒸馏”的新技术应用。而且这种蒸馏煮出来的酒,相当于目前大家说的纯粮酒,已经接近50度了。所以古人千杯不醉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典故都出现在元朝以前,元朝以后就很少听到这样的事情了。
古代人并不真的喝很多酒。原因如下:第一,古代的酒不同于现代的酿酒。古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用酵母发酵而成,酒精度一般不高。或者在饮用时,将原桨加水调制成酒,以降低酒精含量。所以古代人的酒更像是一种酒精含量很高的饮料。第二,古代人喝酒时通常会有一种情结,或悲或喜。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喝的更多。现在电视、电影上古人用碗喝酒的场景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所以古代人不怎么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