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它将从“影子银行”走向何方?
熟悉笔者的朋友都知道资管新规的颁布。笔者一直将其定义为资管行业的转折点,未来是资管新规的落实、执行和细化。......
不仅仅是信托机构,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亲经济周期性。所以女士们先生们,“影子银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只是信托机构在特定时期所承载的特定使命。回顾中国信托发展史,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信托机构的历史使命是吸引外资(当时信托机构的名称都是XX国际信托)。可以说,早年的信托和银行,在很多职责和内容上是重复的、共通的。所以信托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多元化的机构。如今,信托是唯一能够跨越资金、货币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
所谓“影子银行”,反映的是“准信贷”业务是信托机构的主流业务。就是目前常见的非标业务——信托贷款、特定资产投资等信贷融资业务。
类信贷业务的盈利模式也就是“利差模式”——收入来源是融资方的融资成本与投资方的收入之差。房地产信托、政治信托和通道业务是当时信托业的“三驾马车”。
当时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是信托行业10的黄金年,而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基建狂人”。在国家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投平台也是各大信托机构的永久合作伙伴。值得一提的是通道业务,受益于信托牌照的独特优势。银行资金只能通过信托投资于一些受限制的行业。但通道业务的传播是有限透明的,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规模。
受托人类:当时信托也被视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资金。更有甚者,在刚性兑付和资金池运作下,保本保息是信托的代名词。曾经,信托深受高净值人群的喜爱。
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刚兑汇模式永远存在下去呢?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地产+城投”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托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尤其是通道业务,存在杠杆率过高、多层嵌套、资金去向不明、监管主体不明等明显弊端。此外,资金池运作的刚性支付模式隐藏着风险,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支付,但与此同时,风险也会不断转移和积累,不会凭空消失。
于是,这就是2065438+2008年4月27日出来的资管新规。其核心目的是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比如信任——被信任,代客户理财。监管政策是“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手段是“逃离现金池”,打破刚性兑换,发展新业务的核心是“网管”。
转型势在必行,分两步走:一是缩减传统业务规模;第二,鼓励、引导和发展新业务。
在传统服务的压缩中,首先是渠道服务。这种现象始于2018年——中国信托业协会近年来披露的每一份季报和年报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律:整个信托行业的委托资产规模下降,尤其是通道业务——从2018年的22.7万亿下降到今天的21.28万亿。
其次,还有房地产信托。2019年5月起,银监会下发23号文,强力监管金融机构违规为房地产行业输血,控制此类信托额度余额,直接为数十家信托的房地产业务提供窗口指导。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使得房地产信托规模大幅缩水,而近期的“恒大事件”结合前段时间的房地产新规432条,笔者将此事件视为一个行业信号——不规范的房地产业务还能撑多久?
然后是政治信任。这类业务最显著的变化是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已要求下属城投平台降低融资成本,置换隐形债务。具体可参考信托转型现状。
从2018年末,不良资产规模为222189万元,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数为872个,信托资产风险率为0.98%。截至2020年末,信托业风险项目数为65,438+0626个,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信托业风险资产规模为0.98%。2020年二季度,没有披露不良率等相关数据。
正如笔者所说,很多创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现在的监管。目前业内真正的创新是信托产品估值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对非标产品的估值指导。9月底,业内已有9家信托机构作为首批试点机构签署了估值试用意向协议,开启了中国邓鑫与中债估值中心在信托产品估值方面的合作。参与的信托公司将于今年9月底开始通过中国邓鑫向估值伙伴报告。另据了解,10首批估值结果将于10月底上线,并逐步向全行业推广,尽快实现行业全覆盖。
此次合作将弥补信托行业第三方公允估值的空白。建立统一的第三方估值体系是规范信托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托业实施净值化管理的核心!!!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相关建议:
论信任转化的现状
时事:过去一周发生的信任事件
信任不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