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为什么能经久不衰?

在越剧的百年时刻,这个来自江南的剧种继续着它的传奇。无论是在剧场还是在民间,越剧的演出依然能获得大量的戏曲观众。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越剧有深入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傅瑾博士。

问:为什么越剧如此受欢迎?

傅瑾:如果你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戏曲的历史,你会发现很多民间戏曲的出现是一个规律,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一般把中国的戏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戏剧,比如京剧、昆曲;另一种是小打小闹。这里说的大小,不在于它的受众数量,不在于它的意义是否深刻,而首先来自于历史的积淀。前一种戏剧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了成熟的舞台形式,而后者则是从民间的滩泉戏和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而来,逐渐走上舞台,才成为多人表演不同角色的形式。

在上个世纪,后一种剧种,如越剧、评剧、黄梅戏和沪剧,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问:那么,与其他同样是小戏的剧种相比,越剧的?

为什么优势这么突出?

付金:这正是我想说的。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以越剧的诞生为例。为什么发生在嵊州,逻辑上很难完全解释清楚。当然,作为抒情的说法,我们说这里山清水秀,孕育了越剧,但美丽的地方还有很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越剧虽然产生于嵊州,却成熟于当时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有几分海派的市井气息,却很少沾染宫廷气息。我想这也是越剧能在短短的历史中征服无数观众的奥秘。相对来说,像黄梅戏,基本上是在民间发展中完成的。

对于越剧的发展来说,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一个是50年代初,在上海,几个剧种一开始的分量差不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的剧目主要集中在爱情主题上。你不得不承认,由于音乐元素的先天优势,越剧特别擅长表达这个主题。大约1956以后,随着十五关的演出,戏曲题材有所变化,但当时越剧略领先于其他剧种。更重要的一个契机是,改革开放后,电影《红楼梦》在全国公映,让越剧的曲调为全国观众所熟悉,使其优势不可动摇。对了,如果不是电影《神仙眷侣》,黄梅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出名。

问:我知道您多次深入浙江民间剧团,对地方剧团有很深的了解。你如何看待民间表演的繁荣?越剧的民间表演和原始时期有什么区别?

傅瑾:其实人的欣赏品味还是跟着城市走的。民间表演的繁荣是我刚才提到的越剧和其他剧种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民间表演的变化,我觉得90年代初的表演和传统的没有太大区别,是一个民间表演的还原过程。然而,在那之后,它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新的戏剧,如花小白表演的戏剧,这些戏剧也进入了民间表演。这也印证了越剧的生命力。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一部很好的新编京剧,但我没听说有民间剧团会演出。温州有20多个民间京剧团,无一例外都表演传统老戏。

问:面对各种新的娱乐形式,你对越剧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傅进:历史上,中国歌剧一直由300多个剧种组成,至少有100个剧种有完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其中有起伏很正常。况且,今天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困境,主流的审美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去剧院欣赏一场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对某些人来说不仅不再是一种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可能会让人感到陌生。

值得庆幸的是,在江南百姓中,看越剧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部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承载了给传统民俗增添情趣的功能。更何况对于越剧来说,它的情况也不同于其他剧种,传统元素较少。无论你追求哪个方向,无论你有多创新,都很容易获得认可,甚至借鉴其他剧种也算是创新精神。

也许很难重现它过去的辉煌,但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和充满活力的一部分,越剧将继续演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