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山寨现象是什么?
而且梁山作为典范的意义在于,它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山寨的身份——山寨的最终归宿在哪里。有三种可能的归宿:第一,如李悝jy所说,杀东京,夺鸟座,是彻头彻尾的反叛和成功;二是拒绝招安,抗战到底,最后被官军消灭。这是坚持叛逆却不为此付出代价;第三,正如《水浒传百故事》中所写的,梁山好汉在被拥戴后去招安廖,打方腊,正如鲁迅先生所哀叹的“终于做了奴隶”(三闲集与无赖之变)。
历史上造反最后成功的山寨不多。大部分山寨最终被官兵消灭,或者被拥戴。就像孙悟空,虽然曾经大闹天宫,但是迷失了方向,回头了,最终修成正果。当初,从偏僻的小屋望去,寺庙仿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从庙里回望草堂,荒凉破败的聚义堂引起了许多感慨和失望:狂饮狂歌,飞来飞去的日子!
南北宋之交,金人攻中原,宋朝南迁。北方的一些汉人,不愿意臣服于金朝,建立了山寨来抵抗金人的入侵。著名抗金大臣李纲在《梁集》六十一篇(卷六十三)中说:“今河东河北之地,为晋人所习,豪杰所强,以山寨为依托,彼此相守……”在著名抗金大臣宗泽所著的《中宗吉剑》中,我们看到他恳切地恳求和北归,前后23次,收书650册。所谓“不知其千万人口”大概是在鼓励宋高宗,但不可能是真的。这些“山寨义士”是恢复旧山河的新生力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山寨因为民族战争而沾染了忠诚。除了这些北方“义士”建造的草堂,南宋官兵自己也在危险的地方设立草堂。翻阅宋代历史,不难看出各种山寨在抗金斗争中的作用。
南宋时,除了北方边境地区有草堂抵御金人,南方大陆也有草堂抵御土匪。包惠《南宋笤帚小品》卷四《黄奕·祁龙斋集》提到,当时北方为了抵御金人的劫掠,“有土豪,自设度假村购买草堂,经营自己的粮食给地方军队,谓之忠义”;反过来说,在内地,如果地方官和土豪能像北疆那样设山寨,就能在土匪到来的时候挽救村民的生命财产。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考虑,宜黄在祁龙建立了一个小屋。
宋代以后,大概就没有宋代的山寨类型了。总结一下,古山寨基本可以分为自保型和反叛型两种。因为大部分造反都是官员逼着老百姓造反,逼着老百姓造反,其实大部分也是为了生存,和自保没有太大区别。一些有野心的人,本着“求官位,杀人放火以待拥戴”(宋代庄绰《鸡肋》中)的思想,去山寨,是为了发展,但毕竟是少数。
换句话说,古代山寨大多是为了乱世生存而存在的。所以山寨选址有一些相似之处:一是一般建在远离铜都要道的大山深处,因为桃源深处易避秦;第二,选择易守难攻之地,山势险峻高耸,如和而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第三,山寨附近最好有耕地和充足的水源,这样人口聚集后可以休养生息,也容易做长远打算。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寨似乎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坞墙”。
东汉末年,因为战乱,一些权势家族修建坞墙,也就是武装堡垒,来保卫自己和家人。自然,有政治野心的人也可以把这种权力作为自己分裂的资本。如《后汉书》(卷77)《张丽传》中提到“赵刚升于县境坞墙修兵”,成为当地的灾难。
西晋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步入中原,史称“五乱花”,北方陷入混战。西晋残余将领或宗族豪强指挥汉人修筑坞堡自卫,首领称为“坞主”,就像山寨首领称为“寨主”一样。宋元时期,史学家胡三省在《资同治鉴》“永嘉七月四日”一文下评论说:“小城说坞,天下为战。人们为了自卫而聚集起来建造船坞,没有缘分,就成了船坞主人。”
这些坞墙和山寨一样,大多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远离城市的险要之地,且大多适宜农耕,可长期坚守。
从坞墙到山寨,名词变了,不变的是乱世中人的求生欲。从古代文学中的山寨,到今天网络词汇中的山寨,虽然文字本身是一致的,但却日益凸显出对固有秩序的破坏和对文字所蕴含的权力中心的疏离,并以其存在表现出一种反抗和批判的态度。和古代的山寨一样,今天的各种山寨最终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需要花很多心思去决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