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19世纪以前,中国棉花自给有余。到20世纪30年代皮棉年产量50多万t,最高的是1936,达到848500 t,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生产遭到破坏,棉花产量锐减。从1946年到1949年,我国皮棉年产量只有40万t左右,从1949年开始,棉花产量和总产量快速增长。根据马(1988)和刘玉祥(1995)的研究,从1949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曲折的发展时期。

(1949—1979)30年来,在1950年光复后,又受到大跃进和“文革”的挫折。棉花生产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形成了很不稳定的局面,但棉花生产总的趋势是发展的。194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277万hm2,总产量44.44万t,产量165kg/hm2。第一次发展出现在1956,棉田面积625.56万hm2,总产量196.88万t,产量345.75kg/hm2,分别是1949的2.25倍、4.43倍和2.10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棉。1960棉田面积减少到349.75万hm2,总产量75万t,产量202.5kg/hm2,分别比1956减少44.1%、61.1%、41.4%。第二次开发1973,棉田面积5013600 hm2,总产量25619000 t,单位面积产量537.5kg/hm2,分别比1.43、3.41、2.5。此时全国人均皮棉只有2.3 ~ 3.0公斤,远低于美国(8.5公斤)、苏联(10公斤)、埃及(12公斤)。

2.快速发展期

(1980—1984)以1979为基数,这五年棉田面积扩大了53.44%;总产量424.8万t,增长183.05%;产量为760.5公斤/公顷,增产85.54%。可以算是奇迹般的发展。1982总产量359.85万t,首次实现原棉自给,彻底结束了原棉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1983年总产量463.7万吨,原棉自给,首次成为原棉出口国。1984年棉田面积629.3万hm2,占世界棉田总面积的20.24%,居世界第二位。总产量625.8万t,为中国历史最高,占世界总产量的32.87%,居世界第一;人均皮棉量增加到6.1公斤。1983后,原棉出口量稳步增长,棉花及其棉织物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

3.稳定发展期

在此期间(1985-2000),出现了两次大幅下跌。第一次下跌是1985-1986。由于前五年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棉田面积从1985减少到5140000 hm2,总产量为46544。1986棉田面积430.6万hm2,总产量354万t,分别比1985减产16.23%和14.64%。随后几年面积和产量略有增加,棉田面积增加到654万hm2在1991。尽管1992和1993年棉田面积略有增加,但由于黄河流域棉区淮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气候不利于棉花生长,总产量分别下降到450.8万t和370万t。但15年棉花总产量平均为4130000 t,占全球的22.3%,略低于第二阶段;产量859kg/hm2,比第二阶段增产9.8%。

1951——2000年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kg/hm2)

1951——2000年中国棉花总产量(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