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历史和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生活在中国的祖先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深刻内涵和优秀传统的文化。它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外,它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背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丰厚遗产,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她所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另一方面,它具有生动的现实性和多变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学者顾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仍是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仅以相关的物化经典文献和文化实物的形式存在和延续,而且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知识结构、行为准则、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底蕴。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成、繁衍、团结和自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保护、整理和继承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进步。”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二重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传统和文化两个小概念的结合。所谓“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是指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l J .中的“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原意是“教化和教育”,与军事征服相对。“易经。本卦(《三国志》)曰:“观人文而化之于世。”可以算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与古代并不一致。19世纪末通过日文翻译从西方传入。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给出了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我国学者普遍采用《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广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机构和组织。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变化和融合的过程中。所以,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才能被积累、保存和延续,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称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积累、保存和延续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植根于中国沃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世代相传,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经典文化体系。除了儒、道、法、释,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墓葬、医药、农业、天文、地理等古籍文献。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变性,不断地影响和制约着当今中国的人们,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一无二的最古老的文化。它不仅对中国过去的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它必将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2.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伦理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为出发点的信仰占据中心地位。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4除了伦理政治文化的一般特征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形成了在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人类6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中国文化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持续运行到今天。其他大部分国家都经历过断层,有的甚至灭绝了。中国文化历经磨难,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边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它已经深深融入全体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主导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延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宽厚的气度,对外来文化有着极强的同化力。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智慧和智慧。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是传统,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相互交流活动中的相互学习和吸收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是相互融合的,使我们更加完善,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为“和而不同”的融合体,逐渐成为多元统一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伟大的学者所说,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和全球性的。没有民族的东西,就不能说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没有多元一体就没有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势和长处,逐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自然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比如儒家的孔子的“世界观”,道家的老庄的“自然观”精神,在世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上一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传传统本身存在和传播的合理性。虽然历经坎坷,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又一次展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在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后人继承和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根据时代的需要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接力运动,付出了几十代人不懈的艰辛和巨大的努力,才逐渐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来之不易。

(二)传统文化的二重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贯穿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从内容上看,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清静以退为守,法家的责名以责,赏罚以赏,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在民族性格和心理之中。其基本价值体系以儒家体系为基础,同时兼容道、法、墨等百家之长。但它不是珍珠,而是沙子和石头的混合物。所以这个遗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完全利用。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新的现代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必须把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有点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它。但这种尊重赋予了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了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歌颂过去而不是现在,或者歌颂什么封建毒药。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而用之宏,批判继承之。那么,如何批判地继承呢?

其本质主要包括:

(1)蓬勃进取,自强不息。

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易传》日:“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意思是“天”之德在于不健康,人要模仿,要轰轰烈烈,要有进取心;“地”之德,是养育万物,包容万物,养育万物,人要效法之,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孔子提倡“怒而忘食,乐而忘忧”的人生追求,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男子汉”精神。屈原在《渔父》中愤怒地写道:“天下混浊我独一人,天下沉醉我独一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誓死抵抗外来侵略,铸造了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成功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自强不息。这些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非凡气度,这种气魄是有闯劲的,是永无止境的。

(2)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

所谓天主要是指浩瀚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们应该遵守这些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自然法则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但天地之间,人是中心,即以人为中心。比如孔子的“沉默是奇,是强大的,是混沌的,是有灵性的”,“不能与人相处,如何能与鬼相处”等思想,影响很大。他虽然不能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对其采取怀疑的态度,即不去管它;并把现实中的人放在第一位,关注人的生活。六

(3)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协调

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主张“以德为先”,强调“仁最重要,孝最重要,忠敬最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天是道德天,人是道德人,连一草一木都得道而生,具有德性的品格。_7在这种道德辐射下,我们提倡“仁者爱人”、“和为贵”,注重“老与老、幼与幼、幼与幼”的和谐人际关系。

(4)集体本位,天下为公。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本位,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中心,以集体为本位,讲究4个“贵族群体”。当个人、部分、集体、整体发生冲突时,主张牺牲前者,保护后者,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唱道:"自古以来,生命中没有人死去,所以保持丹之心,照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1)复古保守。(2)消极不作为。(3)儒家道统。

(4)重义轻利。

(5)重道轻器。

总之,我们必须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和批判继承。然而,批判继承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创新。也就是说,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