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经济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71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021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992462万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295790万元,增长10.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3826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3:69.9:19.8变为12.4: 67.5: 20.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单位从业人员42380人,比上年增加5219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941人,比上年增加3240人;第三产业比20036年增加2514人。全县新增就业777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25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353万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356407万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364743万元,增长10.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0888元,增长8.5%。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69.6:18.5变为12.3:69.1:18.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75.0%和21.5%。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8.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711.9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年末单位从业人员52742人,比上年增加3879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1.296人,比上年增长6.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129人,比上年增加10.9%。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02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21519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550万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479607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1,081万元,增长1,654,38+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3572元,增长11.7%。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 69.2: 18.5变为12.1:68.8:19.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64.3%、25.2%。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8405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2202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年末从业人员63704人,比上年增加10962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180人,比上年增加31.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207人,比上年增长5.4%。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611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凤台县素有“一麦抵三秋”之称,种植小麦特别是要重新整理土地,施足基肥。习惯一行播种,亩产6到8公斤,早麦80%。清末至民国,生产水平低下,粗放耕作稀缺。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40万亩,总产量32万石。此后几经战乱,水旱灾害频繁,农民流离失所,耕地贫瘠。1949年,全县种植小麦90多万亩,亩产只有41.3斤。土改后开垦荒地,到1951,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占耕地的58%,亩产54公斤。1958后,甘薯面积扩大,晚麦增加,约占45%。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误导生产,造成部分耕地抛荒,种植面积减少到86万亩,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到37.8公斤。1965至1970实施“水、肥、土、植、密、安、业、管”八字农业宪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年均种植83万亩,占总耕地的59%。亩产量提高到59.7公斤。从1971到1975,由于行政区域变更,耕地面积减少,年均种植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这期间大部分由条播改为撒播,每亩播种15斤,最高的达到20斤。此外,精选优良品种,增施化肥,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6公斤。1976至1980年,全年播种耕地占总耕地的67%,平均亩产193公斤,其中1984为63.5万亩,平均亩产203公斤,为全县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期,马甸、大兴集、东港三个乡镇出现了亩产300到400公斤的高产模式。县农科所1981 3亩高产田亩产408公斤。

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755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654.38+0.33775万元,增长6.5%;林业产值4046万元,增长4.9%;畜牧业产值92961万元,增长6.7%;渔业产值26556万元,增长1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1.7万元,增长3.0%。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6588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2833公顷,比上年增加727公顷;水稻种植面积39710公顷,比上年增加1.656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67公顷,比上年减少68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8公顷,比上年减少30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127公顷,比上年增加198公顷。全县粮食产量587686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小麦产量258585吨,增长2.5%;稻谷产量316735吨,增长13.1%;棉花产量470吨,增长33.9%;石油产量5069吨,增长0.3%。全年肉类总产量39154吨,增长6.3%;禽蛋产量19572吨,增长7.2%;全年水产品产量24460吨,增长9.1%。主要农产品产量品名产量(吨)比上年增长%全年粮食5876866.5#小麦2585852.5稻谷31673513.1油50690.3棉花47033.9蔬菜(其中蔬菜2236993.3肉391546.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拖拉机53560辆,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4.5%;农村用电量26325万千瓦时,增长19.7%;农用化肥施用量(折合吨)48053吨,下降5.8%。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75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654.38+07473.9万元,增长654.38+0.6%;林业产值5670万元,增长15.2%;畜牧业产值121159万元,增长1.1%;渔业产值35077万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87万元,增长17.4%。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159公顷,比上年减少0.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3701公顷,比上年增加363公顷;水稻种植面积40458公顷,比上年增加49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94公顷,比上年减少5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56公顷,比上年减少14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640公顷,比上年增加221公顷。全县粮食产量600450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小麦产量262210吨,增长0.8%;稻谷产量329650吨,增长3.0%;棉花产量235吨,下降45.1%;石油产量3461吨,下降14.3%。全年肉类总产量40218吨,增长0.7%。禽蛋产量19785吨,增长0.1%;全年水产品产量24737吨,增长3.1%。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37万公顷,年末农机总动力7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农用拖拉机52395辆,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5.0%;农村用电量20772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吨)为49813吨;农药使用量为2893吨。

2012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15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654.38+0.26522万元,增长5.3%;林业增加值4771万元,增长8.0%;畜牧业增加值91876万元,增长6.0%;渔业增加值28383万元,增长3.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998万元,增长15.5%。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2522公顷,比上年增长2.1%。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1319公顷,比上年增加827公顷;水稻种植面积38053公顷,比上年增加71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06公顷,比上年增加1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3公顷,比上年增加3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015公顷,比上年增加375公顷。全县粮食产量569358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小麦产量252277吨,增长6.9%;水稻产量309481吨,增长4.1%;棉花产量271吨,增长15.3%;石油产量3722吨,增长7.5%。全年肉类总产量42338吨,增长5.3%;禽蛋产量20750吨,增长4.9%;水产品产量26588吨,增长7.5%。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42万公顷,年末农机总动力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农用拖拉机51573辆,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5.2%;农村用电量23426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纯量)50959吨,增长2.3%;农药使用量2898吨,增长0.2%。

1949 1凤台县解放了,党的对手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一些个体手工业者陆续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和小组。1952成立了建国铁业公司、光明印刷集团、大众汽车厂等7个集体工业,职工150余人。当年产值654.38+0.0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0.28%。1.954年,全县集体工业发展到1.9,职工集资351元,职工261人。年产值比上年增长39.4%,利润9161元。65438年至0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深入,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34个行业,从业人员14人。到1957,发展到37家公司,1715名员工,总产值18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5%,实现利润51300元,利税总额7330万元。

1958期间,在“全民办工业”热潮中,全县集体工业企业55家,基建投资猛增到720.4万元。从1960开始,1470集体产业工人精简下放,企业减少到49家。1961年又招了1069人。1962年,全县共有集体企业33家,年产值221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41%,利润51万元,利税总额7.73万元。从65438年到0965年,集体工业生产的中心转向为农业生产服务。1970年,14家县属集体企业划归当地人民公社管理,其余24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万元,从业人员883人,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5.8%。1977年,县二轻工业局管辖的13公社农机修理厂划归当地人民公社和县社队企业局管理,有13县属集体企业。

从1978到1980,共有32家县属集体企业。1981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效益,年产值605万元。1985有23家县属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1241万元,比1980增长1.28倍。

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4329万元,增长16.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1%,拉动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62561.8万元,增长1.8%;集体工业增加值740万元,增长4.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92435万元,增长11.4%。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21302万元,增长14.7%。工业产品产销率90.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4054.6万吨,增长8.5%;水泥243430吨,增长7.8%;啤酒2502千升,下降26.5%;面粉276046吨,增长58.3%。大米90231吨,增长53.8%;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5292万元,同比增长19.8%;利税总额207221万元,同比增长17.6%;利润总额654.38+048.809万元,同比增长27.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1.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增长速度是近年来最好的。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291.5万元,增长9.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7%,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工业增加值2235万元,下降8.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4137830万元,增长7.9%。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4973.4万元,增长6.9%。工业产品产销率99.7%。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8641万吨,增长1.7%;水泥1243063吨;软饮料6805吨,增长77.8%;面粉441884吨,增长27.3%;大米198329吨,同比增加18.6%。(以下为当地工业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9958万元,增长48.5%;利润总额654.38+074.28万元,同比增长83.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1.8%,比上年提高23.6个百分点。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7672万元,同比增长15.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3%,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工业增加值3807万元,同比增长17.1%;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95,806,5438+0,000元,同比增长15.4%。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8262.2万元,同比增长1.1%。工业产品产销率98.9%。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9475552吨,增长2.2%;水泥1715785吨,同比增长38.0%;服装行业5665438+万件,同比增长203.8%;面粉649877吨,同比增长48.6%;大米391.047吨,同比上涨51.6%;面粉649,877吨,同比增长48.6%。(以下为当地工业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591.5万元,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35968万元,同比增长33.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0%,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