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也可以说是品茶史。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用开水冲洗,自然飘逸,寻求茶的固有味道,重在意境。这是中国品茶的特色。同样品质的茶,比如不同的水,不同的茶具,或者不同的冲泡工艺,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泡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做好茶,必须了解各种茶的特点。
中国人喝茶讲究“质”字。“优质茶”不仅仅是鉴定茶叶的品质,还意味着思考和白日梦,欣赏茶的味道。在百忙之中泡一壶浓茶,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倒上,可以消除疲劳,解闷,振奋精神,还可以慢慢啜饮,享受美景。把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园林、陈设、茶具等因素构成。喝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的园林举世闻名,景观更是数不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川,设置茶馆,让人打个盹,玩个痛快。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仪。客人来了,泡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客人来访时,可以据理力争,选择最适合客人口味的茶具。向客人敬茶时,适当地混合茶水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客人喝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里的茶叶剩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果已经喝完了。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培育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有7万年了。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了。
茶的利用最初是在野外采集活动中构思出来的。古代传说“神农玲珑,能见其肺、肝、五脏”。原因是,“如果不是精致细腻,每天都会遇到十二毒。怎么解决?”还有一种说法是“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以茶除之。”虽然两者都不可全信,但一个隐约的信息值得注意: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茶叶的药性,这反映了一个在大洪水时代遗失的故事。
据《诗经》等相关文献记载,在早期历史中,“茶”泛指各种苦味的野生植物食物原料。在食药融合的历史时代,人们不难发现茶植物油的解渴、提神、消食、化痰、通便等药用功能。但是,从一般药物发展到习惯性特殊饮料,必然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到疾病流行频繁的“乌烟瘴气之地”,“巴蜀人民以茶为食,缺了茶就会生病。”(《清·周·胡艾莲朱郭游记》卷二)所以巴蜀人的风俗往往是辣的,千百年来已经习以为常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使得巴蜀人以“煎茶”为先,以求摆脱。
茶从药用变成了习惯性饮料,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茶”,典型标志是“茶”声的出现。郭璞《尔雅·释目》注曰:“树小如栀子花,冬有叶,可煮汤。今天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明。但“茶”字的出现是伴随着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并且发生在中唐以后,这也符合新的符号出现后人们社会生活中词语变化的规律。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喝茶的?众说纷纭。西汉时期就有关于饮茶的官方文献,饮茶的起始时间应该早于此。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出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广义的茶文化分为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侧重于茶的人文性,主要指茶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因为茶的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茶文化现在往往被强调在人文学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