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从何而来?
中国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早期就制造了瓷砖。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的墓葬中。
秦篆韩娃
我国建筑陶器的烧制和使用始于商代早期,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管。西周初年,革新了板瓦、管瓦等建筑陶器。秦始皇在秦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之间的混战。各地区、各民族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因此,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制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秦汉时期,建筑陶器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带有各种装饰图案的人像砖和瓦,被称为“秦砖汉瓦”。
在陕西秦都、临潼、凤翔的咸阳宫建筑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秦代的画像砖和地砖。除了地砖是素色,大部分瓷砖都是太阳纹、mig纹、小方块、平行线装饰。用于踏步或铺在墙上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上印有几何图案,阴线雕刻的龙纹、凤纹,以及射击、狩猎、宴饮等场景。最引人注目的是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工程。《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迫修筑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绵延一万余里,故渡河至阳山,经蛇而北。”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建在高山之巅。其工程宏大,用砖之多,世所罕见。
空心砖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被用作宫殿、政府办公室或墓地建筑。到了西汉时期,空心砖的生产有了新的发展。砖面装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洁,形象生动,线条强烈。它不仅被用作建筑材料,还被用来建造肖像砖墓。这种空心画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画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40多种雀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刺人、动物、神话故事等。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陶瓷工艺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面貌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东汉初,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延伸到四川,东汉后期中原的空心画像砖墓被小砖所取代,而四川一直延续到蜀汉。这一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更加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砻谷、酿造、盐井、探矿、桑田;有描写社会风俗的集市、宴会、游戏、舞蹈、杂技和贵族家庭生活;还有游乐设施,寺庙,童话等等。这些画像砖是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现实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艺术价值。
建筑瓷砖有两种:板瓦和管瓦。制作方法是先用陶土条搭建一个类似陶瓷水管的圆柱形坯体,然后切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的简易瓷砖。如果把它切成三等份,就成了板瓦。制成瓦坯后,在简易瓦的前端压制圆形或半圆形瓦。这种简易瓦、板瓦的烧制起源于西周,在陕西扶风、岐山等地的西周宫殿遗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陶瓷方面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房建筑的先河。
瓦是马上瓦的头,主要是保护屋檐不受风雨。同时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美观辉煌。瓦当具有强烈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秦代的瓷砖多为圆形,有装饰图案,图案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云纹等。动物纹中有奔跑的鹿、站立的鸟、豹纹、昆虫;植物图案中有树叶图案、荷花花瓣图案、向日葵图案。云纹瓷砖的图案结构基本在边轮的范围内。瓷砖用弦分为两圈,外圈之间的四个四分之一用各种云纹图案填充,内圈用方格图案、网状图案、点状图案、四叶图案或树叶图案装饰。这种云纹瓦是汉代用的,但汉代的花纹比秦的粗。秦瓦当,话很少。到了汉代,瓦当的花纹更加精美,画面生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汉代除了常见的云纹瓦,还有大量是文字瓦,很多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和愿望,如“旱秋万岁”、“汉朝与世界融合”、“万岁无国界”、“长乐不在中”、“富贵宜王侯”。这些字是平铺的,字体有小篆、花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密集,构图优美,古朴醇厚,展现了中国文字特有的美。秦汉时期的瓦当断代与分期:从秦到西汉初年,圆形瓦的筒状瓦是先从瓦筒上切成两半,再垂直向下切割而成。半瓦连同瓦管一起从中心切下。所以瓷砖背面有明显的切口。到西汉中期,瓦当一次制作,瓦缸只做成了半个圆筒,瓦当背面没有刀削的痕迹。另外,秦代有花纹的圆瓦中央没有大柱,汉代肯定有柱。秦瓦当边缘较窄,手工揉搓而成。宽度不齐,韩瓦当侧轮整齐。秦娃的面积不大,汉瓦的面积比秦娃略大。
最早的瓦片存在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大约是一万年前。
它和陶器几乎是同时发明的。
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半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