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医的历史了解多少?
中医发展史是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中医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涉及中医通史、断代史、专科史、疾病史、学术发展史、学术思想史、各种学说、学术流派、中国哲学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等基础理论、相关学科和临床学科。
中医发展史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讨中医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科技文化、医政管理、中医教育、疫病和外来医学对中医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中医学科的特点和突出成就,主要中医理论和学术流派的起源、内涵、发展和完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了中医的发展轨迹,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医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发展规律。因此,研究中医发展史,对于认识现实、预见未来、吸取历史教训、明确中医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发展史以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学简史、中医近代史、中国针灸史、医药发展史简史、中国骨伤科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国针灸学术史纲要、中医文化、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各种理论为基础。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地域环境、外来医学等。);中医主要理论的渊源、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发展经历了从上古到春秋、战国到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20世纪六个时期。
从古代到春秋时期,是中医的起源和经验积累阶段,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极其肤浅。从战国到秦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内经》、《白外经》、《白扁片》、《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五十二病方》、《伤寒论》相继问世,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理论。
晋唐时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许多方剂保存和记载了大量的方药,为金元时期的医学创新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尤其是宋金对峙,饥饿,恐慌,劳役,疫病。滥用“局方”,用过于温燥的药物,拘泥于《伤寒论》的条条框框,用古方治今病,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此外,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少,文人对医学的熟悉,扩大了中医的队伍,明显提高了其文化素质,为基础理论的创新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刘、张、、、王、朱震亨等人为创新进行了论证并创造了条件。于是,刘、张、、、王、朱震亨等人据理创新,提出了“六气皆可化火”、“脏腑辨证论”、“归经论”、“脾胃内伤则百病”、“病由邪致,攻邪则百病”、“阴证论”、“火论”。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局面。中医在“金元医学”的惯性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医理论体系逐步成熟,临床各科诊疗水平显著提高,温补之法盛行,经典著作考释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和《本草纲目》的出版,体现了中医学的新成就。大力推广人痘疫苗预防天花,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辉煌的一页。但晚清时期的闭关自守、尊经的浓厚氛围和西医的传入,使中医停滞在现有的“尽善尽美”中,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不仅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受到歧视和限制。因此,中医在学术创新与阻力运动交织的极端艰难条件下缓慢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变革的总基调。中医药丛书、书籍、工具书、医案的编纂出版,对中医药的保存、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间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众多中医学术团体的成立,大量中医报刊的出版,为下半年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些医生从事中西医交流,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思潮和学派。
20世纪下半叶,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积极创办中医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在全国各地设立中医医院,成立中医学术团体,大规模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报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