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什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为什么分为春秋战国?为什么周朝的分裂如此复杂?
中国历史人教版《王朝之歌》:三皇五帝始,姚舜禹传。夏商、西周和东周分为两部分。春秋战国统一了秦汉。魏蜀吴被分成三部分,金朝前后延伸。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承。历经宋、元、明、清,帝制王朝在此终结。
相信很多人都背过这首王朝之歌。大家都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分吗?想知道原因,还得从周朝建立之初说起。
1.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是通过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位皇帝的努力建立的。周文王为周朝奠定了基础,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协助下,摧毁了商朝,杀死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之后,周武王率军回到濠江,没几年就死了。年轻的周成王得到了周公的帮助。
没过多久,三监工叛乱就发生了。这是周武王的三个弟弟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共同发起了反对周朝的叛乱,很快被周公平定。周公平定三监国叛乱后,因为周朝都城濠江(今陕西Xi安)距离中原诸侯国较远,不便控制,就建了今天洛阳的都城洛邑。为了控制中原诸侯国,周公决定建都洛阳并迁都
为了加强统治,周公还设计了一套管理天下的礼仪制度,简称李周。其内容涵盖了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官制、行政制度、礼仪制度、分封制,以及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周朝长子继承制。后来,礼乐制度提到了李周。
周朝建立之初,以强大的武力和一系列礼乐制度成功地稳固了统治,成为周朝的立国之本。从周成王开始,周朝进入全盛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周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统治,即“成康之治”,周朝国力达到顶峰。
周朝之所以分为西周和东周,主要有三个原因:
1,继续打,使得周朝国力衰弱。
成康统治后,周朝开始衰落,开始不断地在国内外用兵。周昭王时期,南征荆楚,连他的周六师也在汉水全军覆没。赵浩棋本人死在征伐南方的路上,周王室的实力开始急剧下降。周穆王时期也是西征,周穆王西侵昆仑、全荣。一度西征西王母国,也东征徐、赵。
2.周幽王弃长而立幼,导致了内部的权力斗争。
西周最可笑的是周厉王上台,中国发生暴动。就连周厉王也被中国人民赶走了,再也不敢回来。虽然周宣王已经复兴了几十年,但仍然无法阻止西周的衰弱局面。直到时期,出现了明显的违周现象,这是一个弃长扬短的事件。
周幽王原来的长子是季贻久。后来,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个美丽的女人名叫康茹,而康茹非常美丽。周幽王非常喜欢丛茹,丛茹给周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博福。周幽王受丛儒的影响,废了长子纪一九,成了太子。
此事发生后,纪一九及其母亲家人不满。姬怡久也逃离了西周的都城濠井,回到了他的母亲族申国。纪一九的祖父是沈侯。为了替自己的孙子讨回皇位,沈侯联合苟国、权荣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战败被杀,姬怡玖继承了周幽王的位置。他是周平王。
因为周幽王弃老养幼,导致了西周的灭顶之灾。周幽王也是西周历史上唯一被杀的周皇帝。周平王虽然夺取了皇位,但却有杀父之嫌,这也造成了周朝首次出现两王并存的局面。因为有些诸侯不满引来外敌杀父,就立的弟弟纪为天子,也就是周谢王,导致了周朝的分裂。
10年后,晋文公联合部分诸侯,攻杀周谢王,使周朝重新回归一个天子。在这期间,周平王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迁都。虽然用狗戎打败了,但狗戎人不是中国人。他们只知道他们掠夺财产。本身就是靠祖父沈侯的支持才得以成功,而周王室的力量也因为这场内讧而日渐衰弱。与此同时,很担心狗荣。
3.周平王把狼引诱到房间里,受到了狗的威胁。
当周平王登上王位时,他曾经和坎琼人联合起来攻击他的父亲周幽王。他成功后,坎戎人不愿离开,一直威胁着周平王,所以周平王迁都洛阳,以避免坎戎人的威胁。这就是历史的东移。
因此,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是周平王迁都,濠井在西。因此,周幽王及其之前的所有周朝被称为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西周共历时275年,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和起源。
第二,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自从周平王从濠江迁到洛邑,她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到这个时候,整个周王室控制的土地、人口、实力,连一个中等诸侯国都不如。而且周公制定的礼制不断被破坏,诸侯国开始看不起周天子。
由于周礼延续了数百年,他们最初能够很好地管理世界事务,所以他们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如管仲,他协助齐桓公使齐国强大。所以管仲提出了一个政治名词,就是霸道。所谓霸权,就是强大的诸侯国依靠强大的国力联合其他诸侯国代替周行使权力,维护周朝的统治。
管仲提出了“尊王拒洋”的政治口号。说白了就是尊崇周天子,打击蛮夷。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东周第一霸主,并联合天下诸侯代表他行使周天子的权力。即使是周皇帝也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谁告诉他没力气了?
在齐桓公之后,相继出现了几个霸主,如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这一时期东周开始进入乱世,各诸侯国之间开始发生残酷的亡国战争,但多为小国。要知道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八百个,到了春秋末期,只有几十个。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混乱时期,也是思想动荡最剧烈的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在寻求改革和加强国家,以便在激烈的亡国战争中生存下来。与此同时,在一些附庸国中仍保留着残余的李周教,如以李周为基础进行战斗的宋襄公。因此,春秋末期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公元前386年,田七取代了姜奇。
另一个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分晋。
田忌取代姜忌所指的齐国大夫篡夺姜的齐国君主地位,是因为齐国是后裔建立的诸侯国,而这三位大夫本来就是晋国当权的六大夫中的三位。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其他大夫都被淘汰了,只有韩、赵、魏幸存下来,瓜分了晋国君主的所有权力。
这两件大事都是诸侯国内部的问题,即内部的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取代了诸侯国国王。这种事件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和周的礼法。整个周朝,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阶级不允许变动。贵族也是世袭的。诸侯的后代是诸侯和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是卿大夫和士人。现在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成为诸侯,直接成就了当时。
春秋后期,一方面,诸侯国越来越少,亡国之战越来越残酷。另一方面,礼之礼完全无用,整个社会礼仪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系列制度被各种手段所取代。强大的国力成为生存的唯一理由,整个中国变成了弱肉强食盛行的丛林社会。
如果说春秋时期还有周礼作为制度的痕迹,有强大的诸侯国,其目的是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那么战国时期就完全是一个丛林社会。战国没有礼仪制度,勾心斗角是唯一目的。这是春秋区别于战国的一个原因。
其实,春秋一词是根据鲁国历史学家所编的史书《春秋》而得名的。《春秋》记述了从鲁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为了区分这段历史,后来的名臣借用春秋之名,人为地在公元前771年将周平王迁到了洛阳。
有人说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登基,有人说春秋结束于《左传》记载的公元前468年,有人说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亡,有人说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分家,因此春秋结束时间不确定。春秋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没有准确的起止时间。
春秋之后是战国。因为春秋的最后期限不固定,战国的起始时间也不固定,战国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战国和春秋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战国的诸侯国越来越少。后期强大的诸侯国只有七个,中国离统一越来越近。但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是很多的。春秋前期有几百个诸侯国,后期有几十个诸侯国。
周朝之所以分为西周和东周,是基于都城的变化,而东周则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为春秋和战国。不管怎么分,都是后人为了方便自己研究历史而分的,并不代表当时的古人这么叫。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的825年里,其实只有一个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