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提起毛主席的军事领导,人们往往会想到四渡赤水三大战役和解放战争,但对土城战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实际上,土城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个大仗,也是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恢复军事指挥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没有土城战役,就没有后来的“四渡赤水”。然而,第一次土城之战就败了。那么这场战役为什么会输呢?

1935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寻求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此时蒋介石已调集40万兵力,企图以3.5万余红军兵力围歼乌江西北。形势危急。为了摆脱敌人的围攻,中共中央和中国中央军委从遵义城撤军,陆续北移,集中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准备北渡。土城是中央红军北上入川的必经之路。

离开遵义前,毛泽东派林彪带头从红军兵团中抽调约4000人进攻土城,占领赤水,希望他能为大部队开道,使红军能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林彪率部向赤水河畔的土城推进,但在向不远处的赤水城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冲入赤水受挫,红三、吴公军团与敌在青浜坡激战,毛泽东令林彪火速赶回增援。两地相距30多公里,我们鞭长莫及。赤水方向和青帮坡方向两条战线作战,造成红军兵力分散,敌我力量悬殊,红军腹背受敌,最终导致战败。

战斗打响前,中哥中央军委根据前方侦察的情报,判断目前敌情为敌四个团,5000余人,而中央红军总兵力(不包括中央机关和后勤人员)约2万人,兵力比约为4: 1,因此红军在兵力上优势明显。但事实证明,这种对敌情的判断,尤其是对敌军规模的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原本以为敌人是两个旅四个团5000人左右,实际上是六个团1000多人。红军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中央红军进入土城后,中哥中央军委立即召开作战会议,研究作战方案。由于情报失误,四川敌情不明,导致许多红军官兵过于乐观,低估了敌人。在与川军激战的过程中,敌人并没有如红军所愿撤退。相反,他们的战斗风格极具攻击性,战斗力极强。反而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步步推进,越战越勇。这也导致了土城战役的最终僵局。本来想打一场“速战速决”歼灭“双枪手”,结果却变成了“拉锯战”和“消耗战”。

土城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渡过赤水,进入川南的谷林、叙永。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役失败的教训:“这是一场拔河和消耗战。没有歼灭川军,反而损失很大,不划算,可以说是吃了败仗。教训主要有三:一是没有准确了解敌情。本来以为是四个团,实际是六个团,还有后续部队。第二,轻敌,低估了刘翔模师团的战斗力。第三,兵力分散,不应让一个军团北上。我们必须从这个教训中吸取教训,并在今后努力戒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