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技术有什么历史?

天麻属于天南星科。天麻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神农本草》中称为红箭,宋代《天宝本草》中称为天麻,《本草纲目》中称为天麻红箭。

野生天麻在中国分布很广,海拔300 ~ 2000米都有分布。它们大多生活在夏季气候凉爽、湿度大、冬季温暖或积雪厚、森林茂密、凋落物层厚、遮荫大、表层土壤疏松透气、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全世界约有30种天麻属植物,中国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天麻。根据花和茎的颜色以及块茎的形状,天麻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红天麻(g . elata bl . f . elata ma)、绿天麻(G.elataBl.f.viridisMaki-no)、黑天麻(G.elataBl.f.glaucaS.chow)和黄天麻(g

长期以来,药用天麻来自野生。由于过度采集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草药工作者开始研究天麻的人工栽培。1958胡胜川、白风在《中药通报》上首次发表了《四川省古蔺县天麻栽培方法》一文。65438年至096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研究所徐金堂等人利用野生蜜环菌种植天麻,首次获得成功。65438-0967,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南川药物实验种植场成功采用蜜环菌菌种、鲜木段、天麻种子的栽培方法。1972年,徐金堂、冉硕竹等人在陕西省宁强县试验成功“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菇床栽培法”,在汉中、商洛、安康等地推广,取得大面积丰收。1979年,徐金堂报道了叶菌床法天麻有性繁殖方法。1980-1981年,从原球茎中分离出萌发细菌,促进天麻种子萌发。通过进一步研究,不断提高天麻种子的发芽率,揭示了天麻两次用微生物完成生活史的秘密。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