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是怎样的?
自从人类首次发现细胞以来,已经有300多年了。随着科技和实验手段的进步,人们对细胞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有了今天细胞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细胞理论的建立、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的发展和细胞生物学的兴起。
(一)细胞理论的建立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橡树皮)等植物组织,并发表了《显微图学》一书,书中描述了软木是由许多小细胞组成的,这些小细胞被称为“细胞”。事实上,胡克在软木组织中看到的只是死亡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细胞的轮廓,人们对生物形态学的认识第一次进入细胞的微观世界。在1675 (A.V.Leeuwenhoekia)中,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先后观察了池塘水中原虫和动物的精子,在青蛙的血液中发现了红细胞。1683,他又在牙垢里看到了细菌。1831年,R. Brown在兰科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835年,杜雅尔丹首先发现低等动物的细胞中含有透明的胶状物质,称为“结节病”。1836年,瓦伦丁在结缔组织的细胞核中发现了核仁。至此,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被发现。
在19世纪以前,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细胞的微观结构上,主要从事形态学的描述,而没有对细胞在各种生物中出现的意义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M.J .施莱登和动物学家王石在自己研究和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他们认为“所有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 * *的同一起源。恩格斯曾高度评价细胞理论的建立,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理论、达尔文进化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他指出,第一,三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大大推进:第一次发现了细胞,发现细胞是这样一个单位,整个植物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发展而来的。这一发现的结果是,我们不仅知道了所有高等生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律发展和生长的,而且指出了有机体可以通过细胞变异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物种,从而实现比个体发展更高的发展道路。可见,只有在细胞理论建立之后,才能明确提出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单位,也是有机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显然,细胞理论的建立是细胞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细胞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成为细胞生物学发展的起点。
细胞理论一经创立,就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1885年,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将细胞理论应用于病理学,证明了病理过程是在细胞和组织中进行的,提出了“疾病是由外力引起的”这一著名论断,发展了细胞病理学,支持和丰富了细胞理论。
(2)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细胞学蓬勃发展,研究方法主要是显微镜I的形态学描述,被称为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这期间,首先是实验技术的革新。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固定和染色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裂活性。Corti(1851年)和Hartig(1854)用洋红色,B3hm (1865)用苏木精对细胞进行染色。Oschatz设计了第一台切片机,Ernest Abbe' (1887)设计了一台复合显微镜,有消色差物镜,台下有聚光镜,有照明。这些技术和仪器在观察细胞形态和微观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841的Remak中,雷马克观察到了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后来,弗莱明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间接分裂,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斯特拉斯伯格。在1882中,Fleming称之为直接分裂无丝分裂和间接分裂有丝分裂。1883,范·贝内登和1886,斯特拉斯堡分别发现了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此外,赫特维格还发现了卵子的受精和精子与卵子的融合。1888年,沃尔代尔将有丝分裂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命名为染色体。
19末期,人们更加重视细胞质的形态学观察,几个重要的细胞器相继被观察到。范·贝内登和博韦里在1883年发现了中心体,在1897年发现了班达线粒体,在1898年发现了高尔基体。由于许多发现,我们对细胞结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3)实验细胞学的发展
实验细胞学的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早期到中期。在这一时期,细胞学的研究从形态结构的观察转向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遗传发育机制的研究。利用20世纪的新技术、新方法,在相邻学科的渗透下,采用实验手段,使细胞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从而逐渐形成一些分支。特别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实验细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65438年至0887年,O.Hertwig和R. H .用实验方法研究海胆卵的受精和蛔虫卵发育过程中的核质关系,将细胞学与实验胚胎学紧密结合,发展了实验细胞学。此后,人们广泛运用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细胞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到1902年博韦里(T .博韦里)和萨顿(W.S .萨顿)提出的“染色体遗传学说”,再到1926年摩尔根的“基因学说”。1943期间,Cloude用高速离心机分离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微粒体等。)从活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生理活动,这对了解各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和酶的分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细胞化学中,1924年,富尔根发起了细胞核染色反应,即富尔根染色法,确定了细胞核中的DNA。然后,在1940中,Brachet用Unna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并测定细胞中的RNA。同时,卡斯珀森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细胞中DNA的含量。实验还表明,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RNA有关。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深入到亚显微水平。1933年,鲁斯卡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性能远超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已经从最初的500纳米提高到现在的几十纳米。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1949年,Soverdlow发明了异丁酸定理,1952年,帕拉迪使用锇酸固定法,1953年,他设计了超薄切片的切片机。因此,许多学者用电镜技术观察了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等。因此,对细胞质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认识更进一步,使得细胞学研究全面发展。
(四)细胞生物学的兴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逐渐在分子水平上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分子生物学开始萌芽。1941年,比德尔和塔图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理论。1944年,艾弗里等人在生物转化实验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48年,Boivin等人从确定生殖细胞和各种体细胞的DNA含量出发,提出了DNA含量不变理论。在1953中,Watson和Crick通过X射线衍射获得了DNA双螺旋的分子结构模型。这一划时代的成就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1956年,科恩伯格从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获得了DNA聚合酶,并以该菌株的单链DNA片段为引物,首次在体外成功合成了DNA片段的互补链。1958中,Meselson等人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梯度离心法分析了DNA复制的过程,证明了DNA复制是“半保守复制”。同年,克里克创立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1961年,尼伦伯格和马特海通过对核糖核酸的研究,确定了每个氨基酸的“密码”。同年,Jacob和Monod提出了操纵子理论。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这些新成果、新概念和新技术已经渗透到细胞学的各个领域,从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全细胞水平研究细胞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代谢、免疫、起源和进化等各种生命活动是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即细胞学已经发展到细胞生物学阶段。从1965开始,E.D.P.Derobetis将原来的“普通细胞学”更名为“细胞生物学”,从1976开始,以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一届细胞生物学国际会议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分子水平上进展迅速,细胞生物学已经发展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