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的发展历史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更早,“南方丝绸之路”就初步形成了。在这条路上,商人们把蜀锦等商品卖到印度、缅甸,再转运到中亚。
成都到印度的那段叫“蜀神毒道”。因为它起于丝绸业发达的成都平原,沿途以丝绸贸易闻名,所以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战国晚期建都城,在成都东南角绕城而建织锦作坊,并设“锦官”监督施工,称为“锦官城”。
当时,织锦生产已经成为四川的一项重要产业。
这也是成都绰号“金冠城”的由来。
模式特征
在这一时期,蜀锦的图案从周代严谨、简洁、简单的小背纹发展到大型写实多变的几何图案、花卉图案、吉祥如意的龙凤图案,如“舞人”锦、“龙凤纹”锦等。
大多以几何图案为骨架,人与动物巧妙排列,紧凑、均匀、有序。
发展情况
秦汉时期,成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绸产地。
据史书记载,蜀锦被称为丝织的“双壁”之一。
随着丝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额大大增加。
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后,蜀锦被运到西北“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再从长安转运到西域、西亚和欧洲各国。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非常重视农桑,设立“锦官”管理织锦业,使蜀锦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在北伐时提出“敌之资决,只举锦耳”。
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
诸葛亮南征时还向全国人民传授蜀锦织造技艺,极大地发展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
模式特征
汉代蜀锦的图案以飞云流彩为特征。
考古出土的古蜀汉织锦有云、文字、动植物等图案,其中以山形、涡形流云为主,有流云、气不断的艺术效果。
祥鸟、瑞兽、山茱萸是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图案,而山茱萸图案也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图案之一。
发展情况
隋代成都“水陆而制,货殖而取”,织成的锦缎质量精美,有“中国之称”。
唐代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蜀锦在生产规模和技艺上进入全盛时期。
蜀锦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渠道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仍有收藏在日本京都正仓院和法隆寺。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孟知祥为蜀国宗师,织锦业仍十分发达,品种也有所增加,如“十锦”:长安竹锦、天下乐锦、雕花锦、沂南锦、解宝金迪、方胜锦、狮子锦、象眼锦、八大晕锦、铁锅炖齐河锦。
模式特征
隋唐时期是蜀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图案、花纹丰富多彩,篇章色彩绚丽,尤其是“团巢”和“断枝纹”。前者是“陵阳男样本”,后者是“新样本”。
“陵阳贡香”是宜州大平台窦创造的著名织锦图案,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的文化精髓,结合了民族文化特色。其特点是以团结为主题,外圈以珠子环绕,团结的中央内部对称,寓意吉祥、昌盛。已经流行了一百年了。
“新体”是唐代开元年间益州司马皇甫所创,主要以花鸟、花卉为题材,以对称的圆、簇的形式表现,与“陵阳宫巷”完全不同,后被称为“唐华”。
发展情况
宋元时期,成都建“成都府锦苑”,主要生产皇家织锦和贸易织锦,品种有八大晕锦、灯笼锦、曲水锦等。
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织锦中心随之转移。虽然四川继续发展,但元朝以后生产规模大不如前。
模式特征
宋代蜀锦以冰绣天下第一,技艺精湛,织锦图案精美,既继承了唐代风格,又有创新发展。
一方面,素描图案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和放射状图案的固定格式;另一方面,它在实地发展和应用了有规律的模式,赋予了新的内容。
比较有特色的是,圆形、方形、多边几何图案骨架中几何图案的旋转、重叠、拼接、聚合,如“巴达晕”织锦、“刘达晕”织锦,均采用牡丹、菊花、宝花的彩虹状重叠晕染法,龟背纹等规则图案镶嵌在图案的空白中,填充织锦,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还有“子曲水”、“乐在人间”等图案,无疑是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元代蜀锦结合了蜀地金箔工艺历史悠久的优点,大量使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造,使元代蜀锦特色明显,被称为“那师傅”或“金铁子”。
发展情况
明代以后,四川的丝绸业较元代有所恢复和发展。
但明末清初,四川遭遇空前战乱,城内一度空寂。
在清初,只有一种织物模式,田孙进。
自康熙以来,清初出逃或被带走的织锦艺人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慢慢恢复。
清朝咸丰元年,太平军占领江宁(今南京),清朝将“织府”迁至成都,促进了蜀锦的发展。
19年末至20世纪初,禁止人们穿丝绸、缎子,禁止人们用暗黄的“服装禁令”解除,群花马褂、织锦鞋帽风靡一时,蜀锦出现了“黄金时代”。
据《清续文献通考》记载,光绪年间,“成都有计算机房2000间,织机10000余台,织工40000人;丝绸制品占四川的70%,成都以生产织锦为主,先后生产出“月华”、“雨丝”、“芳芳”织锦,并称“晚清三绝”。
清代蜀锦在国外仍很有名,被称为“珍贵的蜀锦”。
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金淑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别奖”。
模式特征
明代蜀锦继承了唐宋时期盛行的卷草、卷枝、散花、折枝等纹样,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锦样,如“王子羊”锦、“百子图”锦等。
到了清代,尤其是清末,蜀锦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产生了“晚清三绝”这种难度极高的织锦。蜀锦将传统的色彩和旋律艺术与创新的装饰艺术相结合,以丰富的色调和柔和的光晕装饰各种图案,使其具有奇特而华丽的效果。
鸦片战争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遭受巨大打击。蜀锦已失去昔日风光,规模和产量大不如前,临近解放时已是一片萧条景象。
解放后,蜀锦失业工人在* * * *的支持下,于1951年9月成立成都丝织生产合作社(成都蜀锦厂前身),恢复蜀锦生产。
1956年,在市手工业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朱德主席第一次视察工厂时提出的蜀锦要向高精方向发展的指示,干部、专家、老艺术家、能工巧匠聚集起来,研究、考证、临摹旧锦,收集民间图案,创造新图案。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凤凰戴牡丹”、“白鹤松绑”、“龙凤呈祥”、“双狮戏球”、“刘海戏蝉”、“神女散花”等带有民间传说图案的梭织面料,恢复了失传40年的“月光三照缎”、“锦上添花”、“跨海缎”、“双经葛”。
“文革”期间,蜀锦传统图案被叫停为“资修”。
改革开放的80年代,新一代设计师对蜀锦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和考察,包括北方丝绸之路、江浙丝绸、* * * *、香港市场等。他们与老一辈蜀锦艺人一起推陈出新,修复了5台清代竹木提花蜀锦机(现存北京、四川博物馆、成都蜀锦厂),试制出了典雅古朴的明代“八大晕锦”。
目前,金淑工厂的购物中心展示的是唐代的“天花板”和“方园锦”。
期间,该厂还利用现代丝织设备复原了“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的被子,在传统的彩色经线上织出了“文君听琴”、“嫦娥奔月”的被子,创新了“云龙八宝”、“彩凤”、“巴蜀胜兰”(四川十大名胜)的新织锦被子,挂有“熊猫”字样。
该厂连续四年为美国周年公司生产“花鸟纹锦”、“梅朱兰菊”、“彩蝶”等十种书香缎图案。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室内装饰用沙发布;为* * *自治区成立20周年提炼释迦牟尼等高档佛像。
90年代初题材创新,开发出大型多色挂毯被套,屏风上挂“财神”挂毯。唐代“花树至鹿锦”等新产品。
蜀锦曾经辉煌过,但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手工织布机逐渐被现代织布机取代,呈现出萎缩衰落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金淑开始走下坡路。
2003年,成都金淑工厂倒闭,被成都金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兼并,成都金淑工厂原址被开发商改建为蜀江锦苑(成都金淑织绣博物馆)作为旅游购物场所,成立了成都金淑工艺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