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种植史

目录棉花棉花

棉花

进入9月后,从吐鲁番向南经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到和田,或向北经玛纳斯、石河子、乌苏到博乐,都能看到一片片雪白的银花在辽阔的田野上遍地盛开,把戈壁绿洲衬托得格外明亮美丽。这就是著名的新疆棉。

新疆是中国最早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在中国古代,棉花被称为“白绒”、“织壳”或“绞架”。

今天,新疆人把棉花叫做“帕合塔”。

有历史学家认为,“白蝶”和“帕赫塔”读音相近,显然是同一个字。从词源上也可以看到棉花从新疆传入内地的痕迹。

新疆种植棉花的历史一般认为不少于2000年。

据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从东汉到南北朝,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地区各地都种植了棉花,并建立了棉纺织手工业。

比如民丰县出土的东汉墓葬中,就有蜡染、白裤、手帕等棉织品。

在晋唐时期的吐鲁番古墓群中,多见棉纺织品。

《梁书西北诸戎传》说:“高昌国...草木丰茂,草坚如茧,茧中之丝细如丝,谓之白堆子。中国人以织为布,布很软很白,不适合市场。

“晚唐巴楚县托库孜萨莱古城地层中不仅发现了棉布,还发现了棉籽。

它的颗粒小,纤维短,颜色黄。

据考证,这是当时种植的一年生草棉(非洲棉)。

虽然新疆有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棉花生产才得到新的发展。

1949年,新疆棉田只有3350公顷,总产量65438+万吨。

到1959时,棉田已发展到14万多公顷,总产量超过16.5438+04万吨,比19的总产量高出10多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棉花经济进一步落实,新疆棉花种植业有了较大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确立了“一黑一白”的经济发展战略,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出现了5个亩产150公斤的县,棉田面积达到了数百公顷。

最高亩产量达到了235公斤。

目前其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对外转移总量均为全国第一。

到1999,自治区棉田面积扩大到9.7万公顷,总产量3000万吨。

棉花产值达到95.97亿元,占新疆农业总产值的465.438+0%。

现在棉花已经成为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

新疆拥有最适宜种植棉花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热量充足、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人工用雪水灌溉,为棉花生长提供了中国其他棉区无法比拟的良好条件。

所以新疆种植棉花有很大的优势,病虫害种类少,危害小,特别是没有红铃虫的危害,烂铃少,减少了病虫害防治的人工和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新疆的棉花絮性好,絮色白,等级高,一、二级花常年在80%以上,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专家认为,新疆棉可纺性好,颜色白,可与加州棉媲美。

新疆不仅广泛种植陆地棉,还能种植长绒棉。是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长绒棉在棉花分类上属于海岛棉。与陆地棉相比,生育期较长,主要在开花至吐絮期10 ~ 20天,需要更多的积温和更充足的光照。

此外,长绒棉生长势强,对水肥更敏感,掌握不好更容易徒长、蕾铃大量脱落,更适合在灌溉条件好、人工控制方便的干旱地方种植。

一般长绒棉的纤维长度为35 mm,细度为7000 m/g,强度为4.5 g,可用于特殊用途,是轮胎帘子线、保险丝、宝塔线、降落伞和高档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中国过去不种长绒棉,特种纺织业所需原料全部依赖进口。

为发展长绒棉生产,中央农业部于1954年指示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新疆进行引种试验。

在新疆试种后获得成功,纤维质量达到纺织行业要求。

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1955之后,一方面继续对国外引进的长绒棉品种进行鉴定试验,同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另一方面,建立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促进长绒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

目前,新疆长绒棉种植面积已达数万公顷,是中国唯一大量生产长绒棉的地区。

新疆棉花主要调入上海、浙江、四川、陕西、辽宁、天津、江苏、河南、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南、湖北、吉林、北京、山东、宁夏等19省市。

1982新疆长绒棉开始出口罗马尼亚。

1983年陆地棉、长绒棉全部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销往罗马尼亚、日本、苏联、捷克、南斯拉夫等国。

过去新疆的棉花生产主要是草棉和一些混合退化的陆地棉;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逐渐从引进苏联品种发展到应用新疆自育品种。

经过这些年来的几次物种变化,生产物种现已实现自育品种。

近年来,新疆高科技生产的天然彩棉在国际市场上已卖到4000美元一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