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节日习俗

无锡

大年初一早上开门,开三次门就爆炸,这是无锡的老习俗。早餐吃肉丝饼、饺子、面条,寓意团圆、升官、长寿、长春。在这一天,我们只在除夕吃剩饭,这意味着“绰绰有余”。吃饭时不能煲汤浇饭,也不能吃粥,怕下雨出门。还要避免向邻居讨水火,警告不要骂人,不要发火,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祈求一年到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走亲访友。亲戚朋友第一次见面,会说一些“恭喜你新婚快乐”、“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之类的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是在大年初三。老人们从60岁开始,每隔10年就要过一次春节。

除了贴桃符、补门、春联,无锡还在新年悬挂钟馗象,避免鬼鬼祟祟一年。传说钟馗很会捉鬼。这个习俗大概始于唐朝。无锡很多民间家庭也有在门楣上挂吉祥句子的红对联,挂剪纸门垫的习俗。在元旦早上,无锡地区流行吃蛋糕和粽子,这意味着团聚和晋升。此外,我们应该吃面条意味着长寿和长春。无锡习俗:当孩子们新年到来时,主人要用点心和糖果招待他们。亲戚朋友中来拜年的孩子会得到压岁钱的奖励。新女婿去丈母娘家拜年,一般是在大年初三。初三叫小年潮,不能扫地,不能讨火,不能打水,和大年初一的习俗一样。无锡还有一个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习俗,就是60、70、80的生日都是在春节,而不是在祝寿。元旦,很多地方都有不扫地的习俗,无锡也是。我觉得扫地就应该把财富扫走。即使在大年初二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在屋外,而是堆在屋角,直到正月初一,这叫“聚财”。旧朝禁止向他人讨火、讨水,禁止使用刀剪,禁止倾倒污水、粪便。过年睡觉的时候要关两三次门才能爆炸。那天晚上在无锡我很早就睡了。如果孩子贪玩睡不着,父母往往会哄着孩子说:“早点睡,今晚听老虫子。”无锡旧俗非常重视元旦的气候,经常用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下一年的收成。

江宁县

在江宁县过年,你家在家门口贴了一只公鸡。元旦那天,吴县的信徒比童渊庙的还多。苏州习俗:大年初一要放三响鞭炮开门,称为“升三级”。早上出门,要按照黄历上指定的方向走,黄历上叫“开心神”。而要在城隍庙、土地庙等寺庙烧香,必须经过十个寺庙,也就是所谓的“十寺烧香”。从元旦到元宵节,炉子里燃烧着巨大的煤炭,被称为“快乐团”。转安人传说吃饺子能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凌晨到元宵节每天都吃饺子。武进县的妇女在新年那天砍下松柏树枝,用红绸子包好,放在发髻上。据说他们可以活得更久。

广西

南宁春节习俗

春节是南宁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第一年的第一天起,家家户户都放鞭炮辞旧迎新。第二天,亲戚朋友带着礼物来互访“拜年”。元宵节,元宵节,夜晚。十六个县的农村地区举行庙会和“抢烟火”。根据壮族独特的春节习俗,我们还应该开展挑新水、喝灵水、舞狮、跳鸡、跳春牛等活动。在大年初一的黎明前,壮族的妻子们已经去河边为全家人挑水了。采淡水的时候也要捡几块类似家畜的石头回家,一路模仿六只家畜的声音。回家后,我把这些石头放在猪圈和牛棚里,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熬制新年茶,供全家人饮用。女强人要喝智能水,就是在汲取新水之前,争着喝村里公认的“智能大嫂”给她们的清水。她们相信这会让她们变得更聪明,待嫁的姑娘们会借此机会,在新的一年里弥补找到合适的丈夫。桂西的舞鸡、舞春牛,别具一格。大年初一,跳鸡的年轻人扛着木头和木瓜做的两扇鸡门,到各家各户敲锣拜年。他们唱了一首幽默的鸡舞歌曲,让主家会心一笑。主家从“鸡”身上拔了几根鸡毛,放在自己的鸡笼里,祈求六畜兴旺。跳舞的牛更有趣。跳牛的人把该部作为精致的“春牛”表演,一个在前面撑着牛头,一个在后面弯腰甩尾巴;在他身后,一个架着犁架的人赶着“春牛”,还有人敲锣打鼓,唱着春牛的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各地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禁忌。

1.当两个朋友久别重逢,互相问候或聊天时,你不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挂衣服,尤其是大家路过的裤子和内衣。

4.不要在房子里大声吹口哨或哭泣。

5.家人不在家,客人刚走,中午和日落后,藏历新年第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

6、外人不能在死者亲属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7.今年应该做的工作明年做不了,比如拧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分,不能随便到人家家里去,特别是人家会有生过孩子的孕妇和刚生完孩子的妇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9.中午过后,家里的任何财物都不能拿出来。

10,一个你没去过的山和悬崖峡谷的陌生人,不能大声喧哗。

11、餐具、锅、盘等。不能被跨越或践踏。

12.家里两个人同时出门,走反方向。他们不能同时出去。他们必须前后出门,出门的时间要分开。

13,女人晚上不能梳头洗头,不能蒙着头发出门。

14.使用扫帚、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你必须先把它们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会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戚朋友去你家做客或者拜访你的时候,都会送你一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为礼物。客人走的时候不能什么都空着,一定要留一些在里面或者自己换一些东西来装。

16.有缺口或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或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即彝族年。在彝族人的眼中,火象征着光明、正义和繁荣,象征着一种可以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友爱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在各省彝族地区的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斯提古格神派西格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世界上各种灾难造成的农作物歉收,人们付不起房租。世界上一个能吃铜能吃铁的强人,俄国拉巴,杀了税吏西雅艾比。众神大怒,第一次洪水试图淹没地上的人,但洪水被人打败了。众神把各种各样的害虫释放到世界上来吃人们的庄稼。俄罗斯人拉巴和大家围在壁炉边讨论控制害虫的方法,意外发现一只虫子掉进了壁炉里,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罗斯腊八组织大家生火烧虫,终于战胜了害虫,获得了大丰收。久而久之,彝族火把节就形成了。一般来说,彝族的火把节要庆祝三天。第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喝酒祝贺。人们把牲畜的肉煮熟,切成块状,供奉给神和祖先,然后用它来喝酒。到了晚上,火把到处燃烧,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非常热情。以村庄为单位,人们高举火把,在村庄和田野周围燃烧,就像一千条火龙腾空而起。第二天、第三天,火把节达到高潮,整个梁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服装,裹着带英雄结的头饰;女人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比赛。男孩们参加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而女人们则唱歌、跳舞和弹奏大键琴。

有些地区,节日里要打猪打羊祭神;在一些地区,一只狗会被宰杀到田地的边缘,用来祭祀“大地之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辟邪,所以点燃火把后,人们要挨家挨户拍照,边走边往火上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礼物”。毫无疑问,这是古代拜火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是斗牛场。斗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选择良种牛的好方法,对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谁的牛在比赛中获胜,意味着年轻的养牛者是一个勤劳的畜牧业专家,往往是女孩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吸引观众的另一项活动。两人扭打在一起,人们聚集在一起,亲朋好友前来助威。比赛前后,旁观者弹奏大键琴,年轻人弹奏秦越以示喜爱。

“选美”活动是独特的。选美比赛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评委。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们围成一个圈,后者接过前者手中的花手帕,边走边唱着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看的年轻人最多,也最大方。男生觉得哪个女生最合适,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让他交给那个女生。法官宣布收到礼物最多的女孩为美女。当当选为美女的女孩背着许多礼物,脸上挂着夏虹走出会场时,亲朋好友围上来祝贺;男孩们来回围着女孩,叮叮当当地演奏着秦越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第四天,几个人扫起火炬的灰烬,用酒和肉献祭,祈求好运。

3.香港海关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相信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庆祝农历新年在习俗和气氛方面与传统的完全不同。

近年来,很少有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期间在家里贴春联和年画。相反,他们在一些商店或家里张贴了“生意兴隆”和“安全进出”。即便如此,贴春联、年画的初衷和贴春联、年画是一样的。希望来年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4.澳门海关

澳门的旧习俗很独特。“谢灶”是澳门保留下来的最传统的中国习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澳门人叫它“谢灶”。按照中国的传统,澳门人也给灶王爷吃糖,说是用糖糊灶王爷的嘴,免得在玉帝面前说他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个澳门家庭的炉子上看到一张圣诞老人的照片。奇怪的是,圣诞老人的画像被贴上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天道好言,衣锦还乡”。

台湾五省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省,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亲属关系等都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尤其是闽南地区,所以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中国大陆相似。

由于包道居民(多为闽南、客家)的祖先赴台发展,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6.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拜年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全国一样。现在收藏数量是给读者看的。

苏州人在除夕夜的饭菜里放熟菱角,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挖金元宝”。走亲访友时,要在茶里放两颗青橄榄,称为“金元宝茶”。恭喜发财。

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武进的人们在中堂悬挂祖先的画像,向他们提供茶果和年糕,全家人依次拜年,这被称为“崇拜上帝的影子”不让他们从家里扫地,怕扫出“财富”和“如意算盘”,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敲神鼓”的习俗。旗帜开路,锣鼓手满地打鼓助兴。第三天“打夜鼓”,第七天“打七鼓”,第十三到第十五天,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种植芝麻杆、冬青、柏枝的习俗,寓意生命日日盛开,四季常青。

淮阴人也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的习俗。晚上,我带着孩子去地里点燃火把,为他们驱走邪气。我一边烤,一边唱:“烤我的头,醒过来,烤我的脚,保持我的脚步笔直,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遍我的全身,病就再也看不见了。”

农历八月初八,无锡渔民乘船到西山拜祭王宇庙,祈求水神保佑,祭祀敖静大佛,称为“上?”王宇庙拆除后,这种习俗逐渐变得淡漠了。

春节期间,江苏的旧俗中仍有许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要动剪刀,以免互相争执;不要动菜刀,以免被打死;不吃粥,怕下雨出门;不扫地,怕扫走财富之类的。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不科学的习俗逐渐被人遗忘;健康有益的娱乐和休闲活动继续进行。

7.桂林春节习俗

从除夕到大年初一

春运踩着65438年2月24日零点的钟声,走进桂林城乡。这一天是桂林人的“除夕”,即“过年”。在元旦,人们杀狗和鸭子来庆祝春节。这一天的鞭炮声,带着人们送灶神“上帝说好话”的心愿,噼噼啪啪传到了高煜那里。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掌管着一家人的善恶,好与坏,好与坏,所以每年都要把灶神送上天向玉帝交代,以此来拯救全家免于灾难。祭灶仪式多由家中长辈完成。他们把糖果放在厨房的炉子上,向灶神献祭,祈祷灶神“在天上说好话,给人间带来好运”。用糖果祭祀灶王爷,目的是让糖果“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让他的甜嘴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会燃放鞭炮迎接灶神。这是桂林“过年”的古老习俗。现在,即使是放鞭炮也只是一种古老习俗的残余仪式。

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屋内外,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传统节日食品种类繁多,蕴含着美好的祝愿:腊月二十九蒸年糕,香甜、成功、肉香、制作精良。吃了年糕(高)之后,新的一年生活工作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在除夕的晚宴上,人们喜欢家人团聚。菜里一定要有“圆子”和“喜”,代表团圆和喜悦。这一夜,人去楼空,都呆在家里。守岁时要在火盆里烧炭火,象征生活富足。零点一到,老少都喜气洋洋,用鞭炮声迎接新年。这种快乐的声音此起彼伏,直到现在还是深夜,人还醒着,火还亮着。即使他们想休息一会儿,他们仍然不会忘记依偎在火盆里生火,离开火堆,明天早上点燃一堆好火。过年的火就像人的生命。这是新的一年财富和繁荣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之深,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温暖。爱火就像爱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新的一年里。

从农历新年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接到财神的鞭炮声唤醒了黎明。邻居朋友同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祝新年快乐。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玩得开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街头巷尾,一队队瑞士狮子在跳舞时非常活跃。许多孩子跟着狮子去看狮子新年的热闹。当狮子来到一家商店门前时,店主点燃鞭炮迎接它们。狮子们在门前向主人鞠躬,领队也上前向主人鞠躬拜年。狮子人性化的拜年,领导的吉祥话,会让店主开心,店铺也会红火。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翩翩起舞,舞出了伟大的精神和荣耀。它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凸出的鼻子,方方正正的嘴巴,金红色的长发,让人爱不释手。只见狮子矫健而勇敢,出洞,过桥,抬头在桥上狂飞,低头向深渊。这时,狮子被鼓声震住了,惊心动魄的精彩狮子表演令人惊心动魄。然后上山下山,喝水吃青,星宿桩上走,爬天梯,带月亮九天等等。,和狮子的头尾配合默契。舞蹈进行到高潮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青后点头向观众鞠躬。然后我把头发剪了,头发也剪了,挺有意思的。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寒气中直落,震撼全场。定睛一看,狮子稳稳落在众罗汉手里,正回头望着月亮。这一绝技在无声中令人叹为观止,赢得满堂喝彩。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在春节前夕,狮子们会装扮狮子,练习传统的舞狮套路。春节一到,狮子就在街上跳舞,并在事先安排好的房子或商店里拜年。狮子一路狂舞,跳、冲、嚎、踏、跳等等。扮演狮子的大头和尚舞和大头娃娃扭了三圈,扮演狮子的猴子精神饱满。队伍中狮子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欢乐,带来了春天。

桂林的狮子也以各种形式拜年,如猴子挑春、挑高青、吃绿地等。有的狮子可以在6米多高的平台上和13长椅的山上跳舞,还可以在上面自由活动,搞笑!跳完舞,狮子还是慢悠悠的从凳子上走下来,表情还是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技能略低于挑高青的狮子。主人把包裹和蔬菜放在长凳上,并在它面前放了一盆水。狮子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要漱口。这些充满动物趣味、拟人化的举动,让人忍无可忍。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农村,还伴着吉祥的狮子歌:三点钟狮子头黄,今天他来你的厅堂。祝贺你儿子的出生,这在五湖四海都是有名的。狮子头三点是蓝色的。今天,他崇拜你的家人。恭喜家里人财运亨通。狮子的尾巴是一个球,他来你家拜猪拜牛。恭喜猪长大了,一直有吃有穿。狮子的眼睛被迷住了。恭喜主家有多幸运。有六种动物欣欣向荣,包括鹅,鸭和狗。

狮子唱歌很好听,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每年春节,他们都会祝福邻居,让人开心。

不知不觉,就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的晚上,桂林城内灯火辉煌,虽然没有火树银花的壮丽景象。

过去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连续三个晚上走街串巷。他们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焚香点蜡烛,祈祷龙灯会带来好运。龙灯出行时,有各种萧声鼓乐、高跷、品牌灯、锣鼓棚等。,它们一起涌向街头,组成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场面十分壮观。在节日的晚上,成千上万的灯整夜亮着。它与舞动的龙灯一起,将桂林城装点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节仍然保留着烧灯笼的习俗。元宵之夜,登高望远,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怡。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光河,就像天上的银河。光线或静或流,闪烁在高楼上,绽放在绿叶间,让桂林的夜空灿烂。此时,家家户户的厅堂、房间里灯火通明,一家人正坐在灯下吃桂花糖饺、花生芝麻饺...甜丝丝的传统食物和美味的食物让每个家庭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放火,十五点灯”是桂林的一句民间谚语。除夕的火盆里是满满的火,十五的灯一定和“火”息息相关,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一种希望。

中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和习俗,但他们大多数人都把春节作为自己民族的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

8.达斡尔族:年身高

北方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互相拜访,互相祝贺。家家都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招待。“高”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饼相待,寓意新的一年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和体育活动,历时半个月。

9.蒙古人: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公羊,各种奶制品,几坛酒。除夕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迎接新年。午夜开始吃喝。通常,你应该多吃多喝。剩下的酒肉越多越好。这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缺。初一早上,男女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骑上战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一个个串起蒙古包。串包时要先给长辈磕头,然后主人家的女婿给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载歌载舞。

X.壮族:迎接英雄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把春节称为“元旦”。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互相祝贺,以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壮族还有一个养老的习俗,壮族人称之为“赤力节”。“美食节”在本月30日。据说在65,438+000多年前,一支壮族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敌入侵后凯旋而归。此时春节已过,壮族人民为了迎接他们,在本月三十日为他们庆祝。

11.布依族:姑娘抢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都要守夜。天亮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去屋外打水。谁先挑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女孩。那里的景颇族喜欢在春节前举行射击活动,姑娘们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他们用线把绣荷包挂在竹竿上,在树顶左右摇摆,要小伙子出手。女孩们将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先射中钱包。一个钱包通常包含一枚硬币,一些小米和一些装饰性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12.哈妮:摇摆。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庄已经热闹非凡,妇女们都在忙着粑粑。巴巴是一种用糯米做的蛋糕。男孩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搭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米高,哈尼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爱荡秋千。节日期间,大家都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一派热闹和谐的节日景象。

十三岁。傣族人:扔糠袋

年轻的傣族男女喜欢扔糠袋的游戏。春节期间,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谁扔得准,谁能接住。玩到一定时间后,姑娘们悄悄抓起小伙子穿的腰刀、包头布或拴马跑回家。如果年轻人有感情,就跟着他。当父母看到他们的女儿带着头巾和一匹好马回来时,他们设宴招待。

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历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将泼水视为驱邪去污的象征,也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14.高山族:“围炉”

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在春节期间有另一种口味。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张圆桌前吃火锅,被称为“围炉”。通常不喝酒的女性也应该象征性地抿一口酒,以示好运。围着炉子吃的蔬菜不需要用刀切。洗完后要连根煮,表示祝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你也要空出一个座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座位上,以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15.满族:挂国旗过年。

满语分为红黄蓝白四旗。春节期间,有红旗的人挂红旗,有黄旗的人挂黄旗,有蓝旗的人挂蓝旗,有白旗的人挂白旗。这些旗帜图案精美,颜色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始。

节日期间,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燃放鞭炮,或者乘坐各种自制的木雪橇,在山丘和冰面上嗖嗖地滑行。姑娘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合伙玩加拉哈(猪或牛的膝盖骨)。从初一晚上到初五,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跳秧歌庆祝新年。阵容强大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跳,在其他村也跳。围观的人常常高兴得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情的观众——他们跟着秧歌队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直到天亮才回来。

十六岁。白族:“让它崛起”

过年的时候,云南的白族同胞有一个叫“飞得高”的庆典。所谓“飙”,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缝里放火药。点燃后,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为名副其实的“冲天”。在一些地区,白族同胞和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有“抛绣球”的习俗。任何一个抓不到绣球的人,都要送给对方一个纪念品。那些多次失球又无法兑换纪念品的人,说明他们接受了对方的爱。

17.侗族:芦笙社

春节期间,在贵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一种叫做“侗族年”(也叫芦笙会)的群众性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比“团拜”更欢乐热烈。这种活动通常由两个村庄通过相互协商来举行。两支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了宋陆生和舞蹈比赛。此时,两村的观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18.彝族:跳虎

云南省双柏县麦地冲彝族在春节期间有一个特殊的习俗“跳虎节”。正月初八,村里的成年男子聚集在村后土地庙的遗址上杀狗,供奉“米祀”(“米”是土的意思,“祀”是主人的意思,米祀是神的意思),然后村里的“毕摩”向土地爷供奉祭品,邀请虎神。八个村民扮成老虎跳舞。“老虎”有高耸的耳朵,粗厚的尾巴和遍布全身的虎纹。他们在额头上画了一个汉字“王”,在脖子上挂了一个大大的铜钟,十分威严。在“毕摩”说了一个告别仪式,并邀请了虎神之后,虎王带领所有的老虎进了村子。整个跳虎节,全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片迎虎、送虎、看虎跳、驱邪鬼的欢乐气氛中。当地人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向虎神献祭,祈求祖先的祝福,所有的村民才能年年丰收,人口繁荣,更加幸福。

十九。萨尼:吃汤圆。

除夕夜,撒尼被称为“思考期”。在除夕夜,祭祖和吃年夜饭是非常庄严的。到了下午,每家门前都插上绿色的树枝,树枝上还挂着一顶草帽。这是一个无声的通知:请勿入内!不准说话!即使是家里的人也不允许大声说话。

撒尼语有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年”是同一个词,叫“宽齐马”。因为过年一定要吃汤圆。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半个月,人们沉浸在欢乐中。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山歌对唱,三弦胡独奏,朴实抒情。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第二天祭山神,第四天送火星,是为了赶走灾难,显示人类的力量。

每年春节的第二天下午,农民们要牵着牛出去,绕着村子的中心走几圈,在它的额头上戴上用红布绑着的花,以示对它一年贡献的尊重。我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以示对亲密伙伴的安慰。

撒尼人从除夕到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