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切杜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俄罗斯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1828七月出生在萨拉托夫市的一个牧师家庭。18岁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他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集团,致力于研究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有浓厚的兴趣。1850大学毕业,次年回到萨拉托夫,在中学教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结婚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本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本文大胆挑战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提出了“美即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尼古拉·果戈理时期俄罗斯文学概观》一文发表,系统论述了俄罗斯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65438年至0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主编《现代人》杂志,使其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阵地。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进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被判七年苦役,终身流放西伯利亚。他不畏囚禁和流放,写出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我该怎么办??”(1862-1863)“前奏”(1867-1869)。1883被允许住在阿斯特拉罕。1889才允许他回老家。饱受折磨,死于5438年6月+同年10月。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和发展了俄国革命民主派вг belinsky和herzen的思想,并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直到晚年他仍自称是费尔巴哈的忠实信徒。

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费尔巴哈哲学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他看来,世界是统一的,“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存在的统一形式,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相似性在于都是物质的。他坚决反对哲学中的二元论,否认存在任何不依赖于物质和自然的“精神实体”。他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材料为基础,证明了只有一个统一的自然,并指出人体内两种不同的现象,即所谓的物质现象和所谓的道德现象,与人性的统一性并不矛盾。人体内发生和表现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真实本性进行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自然科学作为哲学中研究人类问题的那一部分的基础,认为哲学所看到的人和医学、生理学、化学所看到的人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他的理论对驳斥唯心主义和二元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阐明人类意识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社会本质。列宁指出,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是狭隘的,只是唯物主义的不准确和肤浅的表达。

在认识论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他深信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属性都可以被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在很多对象中认识到那些没有被历史运动充分暴露、被我们忽略的方面。他接触过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实践是判断科学中一切争议点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但他对实践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车尔尼雪夫斯基坚决驳斥了知识的主观主义解释。他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和必然性,认为人的认识和思维规律不仅仅是主观的,而是反映了物体的真实存在形式。他深刻揭露了康德主义和各种实证主义对科学发展的危害。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哲学基本上还属于费尔巴哈阶段,但他重视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和费尔巴哈一样,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但并没有像费尔巴哈一样抛弃辩证法,而是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对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他认为黑格尔的原理很有力,很宽泛,但结论很窄,很小。在他看来,辩证方法的本质在于从各个方面观察对象,从各种对立意见的斗争中探索真理。他认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一切都要看情况,看地点和时间的条件,只有考察了某一特定事实所产生的一切情况,才能对这一事实作出肯定的判断。他用辩证的观点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指出自然和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旧的形式,通过飞跃和质变来进行的。但是,他并没有彻底贯彻辩证法。比如,他提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方法,即所谓的“假设法”。这种“假设方法”要求抛开一切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条件,尽可能简化问题,抽象思考。这种方法与辩证法所要求的真理的具体性背道而驰,以至于他的理论本身就包含着矛盾。车尔尼雪夫斯基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应用于美学和伦理学。他批判了黑格尔“美是一种观念”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认为“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任何东西,按照我们的理解,都应该这样生活,那就是美;任何展现生活或让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在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美学问题上,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是再现生活。在伦理学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因为环境不同而变得善或恶。他认为,主导人们行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利益。如何去做一件更享受、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人们就会去做,其出发点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或满足而放弃更小的利益或满足。他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以对个体利益的正确认识为道德基础,同时强调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专制主义和农奴制的坚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深刻揭露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封建地主统治而进行的所谓农奴改革的掠夺性质,称之为“丑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向沙皇制度妥协投降。他号召农民群众“拿起斧头”推翻沙皇的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用革命的手段无偿夺取土地。列宁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有阶级斗争的味道,并充分肯定了他在揭露和批判自由主义者的背叛方面的历史功绩。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者,是“俄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他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开火,主张大规模机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然而,他所宣扬的仍然是空想社会主义。他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开资本主义,把农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这使他成为俄罗斯民粹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这些错误观点消极地阻碍了俄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传播。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社会历史观包含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基本上仍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不理解物质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知识视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他把永恒的人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认为人类生活的物质和道德条件支配着社会生活方式的经济规律,人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自己适应“人性”要求的程度。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使他始终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缺陷。列宁指出,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也不可能这样做。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与谬误和虚伪相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