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简介?

建瓯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九峰山西北。国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635万亩),其中山区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1121个自然村,2054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8800人,其中农业人口465438+。民族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1.1亿元。

[历史演变]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建县历史1800多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为“七民”之地,秦朝时属闽中郡。建安县建立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五个县之一。建安县是三国武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立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州,“福建”名称来源于福州和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州重建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府。1913年,撤府,建安、欧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 10撤县设市。闽北的县、府、州、公路、道治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产生了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生长于建瓯,先后诞生了被誉为“杨辅政三杰”之一的政治家、史学家袁殊、外交家、文学家吴季和近代革命先驱等。世界闻名的旅行家李刚、陆游、辛弃疾、凯尔·波洛都曾在建瓯驻足,留下他们的赞誉。

[环境资源]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水量1662.9毫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81.5%,是岷江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电理论储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采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22种,如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建瓯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山峰,包括集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桂宗岩、闽北第二高峰陈山、被誉为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像等。建瓯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有福建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素有“南开元、北小光”之称的光孝寺,有福建帝都的标志性建筑“五峰塔”,有宋代茶神张三公庙、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建宁现存规模最大、宋代建筑风格浓厚的孔庙。还有东岳庙、根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瓒入选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杂技代表性项目名录。

[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黄金瓯宝地”、“绿色宝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为三大主导农业产业,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大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全市农业总产值26.03亿元。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产销先进市,粮食种植面积59.08万亩,粮食总产量21.8万吨;是国家林业重点县(市),现有林地面积507.2万亩,总蓄积量1903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面积1886.7万亩,商品材采伐量58.59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654.38+0.24万亩,居“中国竹子之乡”之首。采竹量654.38+0.642万,鲜笋产量265.438+0.41万吨。是中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的发源地,面积9.75万亩,产量71.29吨。是全省柑橘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4.4万亩,产量654.38+09.03万吨,其中柑橘654.38+07万亩,产量654.38+05.83万吨。锥栗作为“中国名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面积465438±0.000亩,产量65438±0.420吨,居全国首位。锥栗建瓯被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曹宪、松节油等土特产。12竹笋、茶叶、莲子、大米等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年肉类总产量为265,438+0,383吨。奶牛1.600头,猪1.600头,肉羊26000只,兔70000只,家禽1.81.000只。是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面积2.8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36万吨。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91家,其中梁明食品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单位”。英食品有限公司、百品食品有限公司、锡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明源茶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南平市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

[工业经济]

全市工业总产值28.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家,产值20.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4%,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23家,产值190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2%和91.3%。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其中,竹木加工业产值7.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5.89%。主要企业有丽欧人造板有限公司、万木林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辅仁木业有限公司、天丰竹业有限公司、特艺竹业有限公司、华宇竹业有限公司、华鑫竹制品有限公司、三森竹业有限公司等57家人造板企业,主要产品为胶合板、刨花板,食品加工业产值6.4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76%。主要企业有食品有限公司、应食品有限公司、东福光食品有限公司、黄骅山酿酒有限公司、新野食品有限公司、柏制品食品有限公司、沈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和化学工业产值5654.38+0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4.86%。主要企业有森华集团、力威塑胶有限公司、元润塑胶有限公司、富农华工有限公司、智星活性炭有限公司、东方磨料有限公司、精工齿轮有限公司、巨力活塞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酚醛模塑料、酚醛塑料等。工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58家,其中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654.38+0亿元企业6家,3000万元-5000万元企业7家,654.38+0万元-3000万元企业43家。产业平台不断拓展,城东、莲花坪、国道、省道沿线乡镇产业走廊等产业平台逐步形成。

[商业流通]

一直是闽北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43.8+0.677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6543.8+0.359亿元,餐饮业6543.8+0.75亿元,其他行业2600万元。全市城乡市场49个,经营面积654.38+0.6万平方米。其中市区集贸市场7个,批发市场3个,农村农贸市场16个,村级市场23个。其他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各类市场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有官坡塘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竹笋香菇批发市场等。市内有大型超市4家,药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3家。全市建立了竹子、水煮笋、蔬菜、锥栗、食用菌、柑橘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30个,成员2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和农村工作信息中心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架起了一座“金桥”。

[项目开发]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43.8+0.953亿元,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9654.38+0个,新增投资6543.8+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9个,当年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8.98亿元。18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66亿元,其中省、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6个,投资2.78亿元。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

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个,合同利用外资4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6万美元。全市现有外贸出口企业二十七家,外贸出口总额二千五百万美元,食品有限公司、派克产品食品有限公司、应食品制作有限公司等出口规模百万美元企业八家,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金融]

全市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43.8+0.26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的77.5%。财政总支出2.84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存款余额40.58亿元,贷款余额2654.38+0.86亿元。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农村信用社会,全市培育了4个信用镇、82个信用村、265438个信用用户。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业务保费收入9467万元,其中财产险3867万元,人身险5600万元。

[基础设施]

是江浙进入福建的关键之地,交通便利。衡南铁路、205国道、204省道、303省道穿境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正在建设的浦南高速公路与规划中的临安高速公路在城市东部交汇。浦南高速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届时建瓯到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到上海只需6个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讯设施齐全。电力充沛,拥有水电站117座,总装机容量9.69万千瓦,年发电量2.08亿千瓦时,供电量2.97亿千瓦时。在建的北津电站、洪湖电站、杨墩电站三大水电站建成后,全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54.38+096.2万千瓦,发电量将达到4.88亿千瓦时。逐步推进“东扩西扩、南扩北延”的城市发展。城市建成区8.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

先后获得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是首批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市),一批项目被国家和省科技厅列为重点科技项目。“两基”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高考上线率已达86.51%,本科和专科生人数均居南平第一。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08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全市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化,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5%和98.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4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位居全省一流先进城市,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城市。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03亿元,其中农民储蓄存款余额6.03亿元。20416年末员工。城镇新增就业253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养老保险74275人,医疗保险34704人,失业保险19015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319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14092人,各类优抚对象6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