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昏君名言

在历代昏君系列中,明武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远谈不上残忍的明武宗躺在荒郊野外,他胡说八道的程度简直可笑。他为自己的淫荡快感建了一个豹子房,喜欢在全国巡游,不太关心政治。太监刘瑾在他手里一步步长大,差点夺走他的皇位。一个诸侯王造反,已经被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王守仁平定了,诸侯王也被俘虏了。自从武宗实际上派了一个可信的太监和王守仁。然后,吴宗才亲自将其擒获,以示其武功之高超。至少,在众大臣的建议下,吴宗才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念头。从朱家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害群之马,毁了祖上的基业。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明武宗,朱家的儿子,也对他的祖先和公认的英雄朱元璋做了一些修正。

朱元璋治国艰难,他的王朝当然坚如磐石,但对他统治下的人民来说,未必是好消息。以江南为例,因为明初的歧视政策。江南的经济文化完全萧条。直到明武宗时期,随着政治上的松动和经济上的发展,肖奈已久的江浙地区重获生机。一篇名为《园中杂记》的笔记记载,吴中自名而兴,以张为蓝本,虽未屠戮。人们转移到了三个首都,而那些驻扎在远处的人也相继转移...这些城镇是荒凉的,他们的生活是贫乏的。路过的人感觉比较正统自然,我尝了八城,有点老了,但还是不繁华,这也造成了转型。三四年于恒进去,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以至于今天,日益繁华。.....人性越善巧,产品越多。至于有才华的人,尤其突出。在这里,江南城市的演变轨迹清晰可见:吴中原本是繁华之地;朱元璋开国后,市镇凄凉,生计单薄;朱元璋之后,正统和天顺王朝略有恢复;只是在明武宗统治的郑德时期,它才变得越来越繁荣。作者还特别提到,随着经济的复兴,江南人才辈出,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的,没有一代人才。关键在于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它不在朱元璋手里,也不在第二代男主朱迪和明成祖手里。偏偏在荒淫无度的明武宗的统治下,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武宗有没有采取什么特别恰当的措施?不是这样的。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中叶以后,朱对皇权的控制已经无法回到他们祖先朱元璋的水平,所以整个社会才能产生不可想象的活力在生成。与其说是明武宗的措施有多妥当,不如说根源在于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统治者控制力的减弱,对于一个试图代代相传的专制王朝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但对于激发人们的智慧和社会进步却是完全有益的。

明武宗对明太祖的修改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国子监(现为国立大学)的学生伙食由朝廷免费提供,但他强制学生不得对伙食质量表示任何不满。这很奇怪。既然食物是给人吃的,那就应该达到最起码的水平。如果当事人不细心,不小心,学生连私下讨论的资格都没有,不仅不人道,还可能助长敷衍者。果然后来出了问题。国子监第一次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宋讷靠着对学生的严格欺凌,伙食差,很容易被处罚,连学生都饿死了。一位名为赵霖的学生无法忍受这种虐待,在学校张贴了一张海报以示抗议。按照校规,这是侮辱教师罪,要用一百块板子放逐军队。但朱元璋听说此事后,认为学生向老师抗议,这种趋势不可能长久。使用法律之外的惩罚。杀了赵,并且在学校立了一个长杆到林的头上来杀鸡给猴看!可笑的是,这根血淋淋的杆子一直立在那里,直到明武宗出现才被勒令拆除。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南巡,到达南京国子监。他看到这根杆子很惊讶,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师的回答是挂学生头,吴宗达不同意。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名言:学校是刑场吗!拆吧,从朱元璋的树竿,到明武宗的撤竿,这根血淋淋的竿,竖立了126年。

历代史家都在歌颂明太祖声讨明武宗,但对于一个只想过安稳日子的老百姓来说,如果强迫他在所谓洪武的兴盛和德行的衰落之间做出选择,他的选择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