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
关于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1)当我终于看完了《教师五种境界》的最后一篇文章,我这辈子应该至少有一次是教育傻子,但我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这句话: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所以,以此为题,记录你读完这部经典后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思考的芦苇。
一个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生只做过一件事——种苹果。他说自己傻一次,其实傻一辈子。没有农药化肥,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一种“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可笑的是,他把苹果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抚摸这些苹果树,经常和它们聊天:让它们振作起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很努力,他也向它们道歉。我真的很抱歉让你这么努力地工作。不开花不要紧,不结果不要紧,不要死。"
结果好极了!痴情十年的傻子终于创造了一个“奇迹”:不用农药化肥,种出全日本都想“一辈子吃一次”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秘诀是什么?视苹果树为生命!在苹果树没有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经带着全家去捉虫子,虫子层出不穷。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昆虫到处都是。只有让苹果树变得强壮,它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认为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成长。毕竟,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让一颗苹果开花。所以,在苹果树生长缓慢而旺盛的时候,木村总是愚蠢而虔诚地鼓励果树。“真的很神奇,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当许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它们开花结果,他们使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和喷洒药物。这种快速效用的结果是苹果不是天然的。割了之后会在风中烂掉。就像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和老师不遗余力地“鼓励孩子”:除草——没收手机和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体育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小补课,无论是老师的小灶还是辅导机构的大班,甚至是家里一对一辅导;撒药——各种宣讲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咨询等。,都是为了帮助孩子专心考试。
结果呢?一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生,“冒险岛”的“啃老族”可悲;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无言的心痛;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教育成了被批评和批判的对象!
为什么基于教育的百年大计如此艰难而紧迫?我们是不是太“聪明”错过了木村的“傻心”:“视苹果树如生命”!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我忘记了:学生也是一根思考的芦苇!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要有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而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抱怨叹息,要在这个精神世界里耕耘、播种、耕耘、采摘,流连忘返。当无辜的孩子被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当你因为排名和成绩被剥夺了童年;当被老师拼命灌输“知识的容器”时;教师应该问自己:我了解孩子吗?我对他们是“以甘露饮之,以醍醐灌之,还是以糟粕喂之”?我是不是把学生当成了思考的芦苇?
教师应该是思考的芦苇。
“学校,我把孩子交给你的时候,你怎么答应给他单位教育?今天早上,我给了你一个快乐、诚实、开明的小男孩。多年后你会把一个怎样的年轻人还给我?”这是一位母亲在看着自己的孩子入学时,对学校、对老师、对社会发自内心的疑问。质疑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老师,能否不负重托,把世界的母亲还给一个热爱智慧、敢于探索、拥有光明心灵、追求幸福的好青年?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过一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智慧应该像奥运圣火一样传递给孩子们。然而,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和社会历史的局限,教师对“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我们的老师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有思想的老师”。很多教师文化背景不够丰富,知识积累太薄,对人类历史、文化、人性缺乏深刻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上花费大量劳动,处于低水平,缺乏对学生的精神引导,缺乏对自己工作的崇高理念,缺乏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教育”作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积累,显得浅薄庸俗。
肖川博士大声宣称: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才能对“儿童”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生活”和“幸福”有顿悟。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老师」?我认为,上海著名校长万伟的新书《教师的五种境界》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名校High flyers,从一个初级教师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校长。万伟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教师教学的五大境界: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境界、教学生活、教学自我,并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途径。
万校长一开始就强调:“这五种境界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的确,这五种境界很难划分清楚,但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不同的层次。回顾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种境界,惭愧自己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表层徘徊太久,最终认识到教育其实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正确的人生境界。毫无疑问快一年了,感觉时间很匆忙。我也后悔自己无知,误导了孩子。我不禁感叹:教育是中年人最好的职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导学生成为我们希望的人的过程。老师作为未来大师的启蒙引路人,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老师的思想丰富而深刻,学生的内心也会丰富而明亮。一个有“思考”的老师,可以用更多元的视角,更宏大、更细微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会在日常交往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
关于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2)我有幸读到了万伟的《教师五种境界》,他把自己的教学生涯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先介绍一下万伟对五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传授知识
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是教初中数学的。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和方法,想着每节课的知识点怎么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怎么介绍?如何设计变体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我兴高采烈,学生的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如果平均分不好,我就急着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练习和讲解。当时是年级在我班教平行班的另一位老老师,也是学校给我安排的导师。我尽力了,我教的班平均成绩和她班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第二阶段:教学方法
从教几年后,我逐渐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听同一个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大不相同。于是我开始尝试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意识到数学和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预习、探索、试错甚至邀请学生上台讲课。总之,我愿意尝试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这一阶段的结果是我不厌学,数学课之外基本不需要占用时间,但是学生成绩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教学状态
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即使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通常态度端正,学习努力;而那些看起来聪明的同学,如果学习不用心,成绩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备课,设计的很精彩,课堂进行的很顺利,给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但有的学生根本不听,对他来说效果为零。于是,我开始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正喜欢学习的,哪些是被动应付的,哪些学生是精明的,哪些学生是勤奋但学习吃力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状态不好的时候甚至会停下来讲一个小故事来集中注意力。课后也更频繁的和学生交谈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小有进步。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基本成正比后,我更加执着于探索学生的内驱力,逐渐放弃了外界的推、拉甚至拖,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阶段:教学生活
在前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几年后,有一天我的教育视野突然打开了。回想自己过去的努力,还是离不开分数这个词。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完成这样的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逐渐开悟的过程。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下班后回学校来看我,聊他们那些年的学习。他们还谈到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教师,看到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成长为平庸调皮的学生,我不禁反思教育的价值和这么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意义。当我把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展到他们的兴趣、气质、性格,教育的世界会更广阔。这个时候,我不再只是一个学科老师,而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阶段:自学
在学校,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而且是育人。而我也确实朝着育人的目标努力了几年。但是,在做人这件事上,我逐渐意识到,老师并不比学生有优势。甚至,学生的心灵更加纯洁,品德更加高尚,老师有时甚至会在学生面前感到羞愧。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不如教自己。所有这些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对他们自己的要求。只有你自己做了,你才能要求学生去做。桃子和李子什么都不说,但是他们自己走自己的路。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感染、熏陶。教师的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关于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三)教师五种境界,万伟老师通过讲授知识、讲授方法、讲授状态、讲授生活、讲授自己,一步步讲述作为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成长和改变。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其实有三三条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伟先生认为,积累的内容:首先是积累一些在工作中产生的感悟和灵感。二是积累一些小故事、案例资料和可以推理的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把故事留好。第二步,判断这个故事可以用在哪里。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第三步,把故事分门别类储存起来,第四步,经常复习。
没有每一小步的积累,一个人不可能走完一千英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德育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比赛,发现自己平时看了一些故事,能够在比赛中充分运用。在教学中,比如最近学校生活和哲学中的很多故事都可以通过哲学来进行,这说明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故事中的知识。
第二,思维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伟老师的书是用来思考的,有很多好处。它使你精力充沛,从容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使你乐观向上,心态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这种思考包括老师自己的方式,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的学习习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想法就是在下课的时候反思,为什么有的课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课却不能让学生动情。其实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要加上这种思考,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跳跃所能获得的知识,可能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如果他们通过不加思考的死记硬背获得知识,他们可能会在考试后忘记它。
第三,模式可以让教师成长,获得快乐。
格局决定高度。万伟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己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结构?他认为应该胸怀大志,弃小而不争。放弃权威,树立威信。要高瞻远瞩,注重细节,积极主动,包容不足。
一个大格局的老师,应该说在生活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纠结于一些名利。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她也可以从大格局的角度去看。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对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4)万伟先生读完《教师五种境界》后,根据教学实践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会了打破框框,促进成长。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认同破箱思维。
文章写道: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被班上一个问题学生困扰,心生怨恨。他告诉万伟先生他是多么不幸,因为这个学生一直在制造麻烦,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批评了很多次。万伟老师开导他:“你不觉得这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志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万老师只是用了盒子外的思维。所谓跳出框框思考,就是打破现有旧的观念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这种限制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脑海里设置了无数的框框。我们看不到那些界限,也走不出来。时间久了,我们认为现实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角落。我们的大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同时,它有一个框架。我们只看到画面中的场景,却忽略了画面外的物体。而跳出框框思考,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迂腐的观点,用一种深思熟虑的观点去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和烦恼就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也会更容易获得。
作为老师,我们遇到的学生都是很不一样的。作为成长中的人,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我们班的一个同学马立克·刘帅,他非常贪玩,在课堂上不停地搞小动作,干扰同学的学习,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还经常迟到,上课爱捣乱。有一段时间没上课说话了,以前都趴在桌子上睡觉。处理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当然会生气。
但是学会用盒子外的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上课很混乱,但他在应该学的知识方面并没有落后。课后他能认真完成作业,喜欢工作。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框后,我们就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认真了解和分析它们,把握它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点中发现弱点,在缺点中发现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特点、抓重点、抓难点入手,帮助学生慢慢克服缺点。
作为老师,只有学会跳出框框思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问题,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减少学生的问题。同时也要用细心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写,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关于教师五种境界的思考(五)放假在家,看了万伟写的《教师五种境界》,那么教师五种境界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作者把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传授知识,第二阶段——教学方法,第三阶段——教学状态,第四阶段——教学生活,第五阶段——教自己。作者也明确告诉我们,这五种境界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这五种境界其实很难划分清楚。有时候,你以为你在传授知识,其实你在不自觉地传授人生。
细读下来,书中很多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尤其是一些数学教学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读完这本书后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在哪里?关于境界和成功,都来源于我如何给老师定位,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在自己决定的方向上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老话说得好,师出高徒,同样需要传话解惑。一个老师最基本的主角是他所传授的知识,除此之外,他的重点是育人。书中有很多“谁是老师”的答案。老师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不过我觉得不管要对付多少主角不同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对付你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应该扮演怎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老师”和“朋友”。只有在精神上与学生沟通,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对于如何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这样的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里有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强大。只有这样,学生心中才是真正正确的;老师有温暖,有尊重。所谓: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的精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苏联教育家杜布罗拜波夫说:“有人说,最不幸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怀疑。
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机智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都能给学生对教师的形象加分,引起他们的敬佩,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和尊敬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欲望。在外表上,要塑造端庄、稳重、优雅的形象,不要衣着花哨,也不要邋遢。
更多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曾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有教育礼仪。”他还说,“平心而论,我们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我把未来教育当成对每个孩子更深一层理解的原因!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光靠一些特殊手段是学不到这个技能的。只有依靠教育者较高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人格是一门新课的时候,我们要像作者一样抓住每一个机会,尽快记住班上同学的名字!并且建立一个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他所有的荣誉和成绩,以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比如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QQ和e-mail告诉学生,以便通过各种渠道与个别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3)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如果你爱学生,你必须学会尊重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因为形形色色的人而变得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都需要掌声和鲜花。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加,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年学生期望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信任和尊重他们,而这种自尊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更多的宽容
学校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我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以宽容的心态去应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更早更快地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