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研究什么?

经济思想史

一,学科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曾和杰等老师开设了“经济理论史”课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评法批儒”政治斗争的影响,一批学者从事儒法经济思想研究,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1977年初,学校成立了经济研究室,下设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组。该集团阵营庞大,人才济济,有侯厚积、吴、、张嘉祥、刘启法、张、、吴、、温浩然、温光义、赵等学者,以侯厚积为领袖。

1979年,经济研究室改组为经济研究所后,成立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由侯厚积、吴、、章嘉祥组成。

1980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侯厚积教授当选理事。

1982,研究室开始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

1983,本专业获批硕士学位点。

该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几个学科之一。

1984年出版了《中国现代经济思想》三卷本(100多万字)初稿。

该书获得1986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7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8财政部所属高校优秀教材荣誉奖。

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请了本学科的老师来写《中国经济思想卷》的词条。

当时学校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团队组织完善,有四位正教授,为全国之最,学术成果丰硕,被誉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三大中心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几位老教授的退休和几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转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逐渐进入低谷。

65438-0993,张嘉祥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

65438-0994由我校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年会”在武汉召开。

2001《中国货币理论的历史发展》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中国货币思想史》(1.27万字)出版。

2000年,经济思想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张嘉祥教授连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1988至今任理事),邹副教授当选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

2001年,陈寅恪教授从华中师范大学调入该校,被批准为经济思想史博士生导师。2002年,该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

世纪之交,经济思想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成就

本课题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初稿(3卷,654.38+0.06万字)由侯厚基教授、吴教授主编,张嘉祥、、刘启发、张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完成(654.38+0.982-654.38+0.984)。

该书出版后,我国经济思想界的著名学者胡继创、吴、等认为,该书“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有许多以前没有说过的话”,“在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上作出了有价值的工作”。

该书的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学术观点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从而确立了该学科在全国的中心和重要地位。

(二)中国货币思想史研究

中国货币思想史研究凝聚了该学科四代学者的心血。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侯厚积教授就开始收集中国货币思想史的史料。

在1984期间,他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的其他学者做了一个计划,共同编写《中国货币思想史》。

后来由于特殊原因,只有侯厚基教授坚持研究。

1991年,侯厚吉教授不幸去世,留下约200万字的专题材料。

1993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张嘉祥教授申报的“中国货币理论的历史发展”项目获批,随后形成了10多人的研究群体。

课题组由三代学者组成:第一代是张嘉祥教授;万安培教授、邹博士、胡副研究员为第二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第三代。

课题组成员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654.38+0.27万余字的《中国货币思想史》,200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货币思想通史,引用了许多以前没有引用过的史料,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1993由张嘉祥教授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其他成员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40万字)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传播、应用和发展的学术专著。

(四)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

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邹著《管子与商战智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出版)、《管子》(台湾省弘文管股份有限公司2001出版)、《儒商法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出版)、《安晚教授》、《徐敦凯教授》等。

此外,万安平教授和邹教授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商业经济管理》和《北京商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的学术论文。

(五)公司理论史研究

2001,邹根据其博士论文撰写的《公司理论变迁研究》一书在湖南人民出版社“中青年经济学家丛书”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外公司理论史的著作。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我校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萌芽于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它是理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

这个学科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基石,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它对完善经济学教学内容,培养知识面广的经济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50年的发展中,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

历史经验表明,这一学科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外部条件,如学校的优惠政策,包括给予充分的研究时间,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精干的研究队伍。

80年代,这个学科取得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有专门的研究室,集中了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经济思想史等基础理论学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创造和提供宽松的学术研究条件和环境,对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

第二,内部条件,研究人员要有学术奉献精神和广博的知识。

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历史学、文字学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出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和著作非常困难(国内没有专门的刊物),因此“产量”较低。

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让很多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大厅前流连忘返。

8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所以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批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们的道德文章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