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有哪些?

为国家繁荣而奋斗的人们的故事如下:

1,邓稼先

1948 10年6月,邓稼先赴美读研究生,1950年6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学位后的第9天,他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工作,研究原子核理论。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两弹”,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将军。当时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两人积怨很深,感情也不好。就算是同桌吃饭,我们都懒得看对方一眼,更别说说话了。后来安史之乱,汉武帝命郭子仪在朔方(今宁夏)做节度使,李光弼成了他的部下。

当时我们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战区的总司令和长官,权力很大。李光弼此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口杀了他,他甚至想溜之大吉。哪知道郭子仪逆皇帝的意思极力推荐他,结果,皇帝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给他部下一万精兵,让他带兵讨伐。

郭子仪的举动使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解,以为郭子仪这次不会放过他。于是他下定决心找到郭子仪,说:“不管我以后怎么样,我都不会抱怨,只是尽量不要和老婆孩子扯上关系。”听了这话后,郭子仪非常惊讶。他离开座位,拥抱李光弼。他含着眼泪说:“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不要再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看到郭子仪如此豁达,于是带领了一支有据可查的队伍。此后,将军在平叛和中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朱光亚

朱光亚早年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原子能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他负责并组织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并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可持续发展、军备控制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研究,为中国核科技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詹天佑

清末,中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他们都是青少年。有个叫詹天佑的男生,才12岁。他非常聪明,渴望学习,他决心为他的国家服务。后来工科毕业回国了。但是清政府不信任本地人才,比如修铁路,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虽然很有才华,但也只能做助手。

1905年,北京到张家口要修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俄争相修建,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位置,掌握了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论,最后达成“协议”,称如果中国不让他们修,他们什么都不提供。他们认为,没有他们,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建成这条铁路。清政府让詹天佑当总工程师。

有些人不信任他,说他不自量力,说他胆子大,劝他不要承担这个难度很大的项目。詹天佑说:“如果京张铁路失败,不仅是我的不幸,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却坚持自己做!”

为了给中国人民争一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工地上,精心探索,大胆试验,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建成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愿望。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看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对他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5.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和中国航天之父。他最耀眼的成就是“两弹一星”,获得国家颁发的“两弹一星”最高功勋奖章。“两弹”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领导中国人民研制了“两弹一星”,使中国人民不再惧怕外国敌对势力的战争威胁,为祖国建设创造了安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