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
第一个月是一年的开始。农业节日也是正月最多。像全国各地一样,第一天也被称为春节。但是春节有点潇洒。一个是第一天,每个家庭只吃两顿饭,早餐,几乎都是饺子。延安盛产萝卜,白萝卜胡萝卜是饺子的主要馅,羊肉是肉的主要馅。除夕包饺子,下锅盖(陕北人大多用高粱的锅盖,生的熟的都可以放在锅盖上),其中一个中间包一个铜钱(这几年铜钱变少了,所以大部分人会换成镍币),叫福饺子。这个福饺子和其他饺子包一模一样。当它被捞出来时,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或餐桌旁,看今年谁吃了这枚铜钱谁就有福了,谁就走运了。春节后的午饭就是年夜饭了,这顿饭里的茶饭有多丰富。所谓“衣食住行”,这一年谁家过得好,村民心里大概都有个谱。不过还好有“大年初一不出门”的老习俗。没有人会在春节随便去别人家串门,所以吃了什么只有家里人知道。其次,在春节的早晨,太阳升起之前,禁止使用扫帚和扫帚。旧俗认为早上扫炕会把福报扫光,所以把纸片撒得满地都是,以示家里过年的富足。太阳出来后,家家开始收拾,进入新年。第三,早上开门要放鞭炮,这叫“开门鞭炮”。旧俗认为开鞭炮是欢迎灶王爷归家,即灶王爷前的古联上写着“天道说好,归之必吉。”如果不马上出手,得罪了枣妈大师,今年会很不吉利的。第四是晚上在院子里点篝火。或者用柴火点燃,或者用煤块搭建火塔。简而言之,火焰高,燃烧时间长是吉祥的。
初三初四过得很快,正月初五,又一个或许是最吸引眼球的节日来了。这个节日叫“送穷媳妇”或“会财神”,也叫“送五穷”或“会财神”。“五”无疑是指五谷,这就决定了这个节日是特定农民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方法也很奇怪。首先,早上祭拜家神的时候,要从的牌位开始,然后给赵元帅烧香。信徒们经常跪在赵元帅的雕像前,偷偷乞求他的祝福,或虔诚地祈祷他的祝福。穷人的节日吃什么好像没有具体的规定。晚上在院子里烧个火,和春节夜一样。最独特的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小河沟里砍一些冰块。冰块必须晶莹洁白,洗得干干净净,带回家时必须放在财神石碑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喜欢冰财神,但我从来不明白为什么我要给财神冰。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我奶奶,她避开我爸妈才告诉我,冰代表银。你不觉得它的颜色和形状和银一样吗!知道了这个秘密,我每次都打那么多冰,以至于融化后在财神爷牌位前的地上留下一个又暖又湿的摊,久久不能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家从来没有成为村里的有钱人。我想也许我的内心终究是不诚实的,半信半疑的。
送完穷节就到了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年。人年和除夕的鬼年不一样,和大年三十一模一样。农历七月初七,延安叫“人七”,和农历初一春节一样,不赘述。之后是正月初十“鼠嫁女”节。过去出售的年画和民间剪纸都形容婚礼过于招摇。其实这个节日本来就很寒酸。早上除了照常拍摄,不敬上帝。晚上,没有灯笼,没有篝火,一切都很安静。相反,全天有两个禁忌:第一,全天一定不能吃米饭,每餐一定要吃面食。俗话说,云鼠吃小米,拿走鼠粮,脖子上就会生鼠疮(淋巴结结核);也有人说,老鼠在婚礼当天吃了米饭,今年老鼠被肆无忌惮地剥夺了食物。第二,如果你整天不缝,谁在这一天缝,谁就失去了聪明,变成了一个笨拙的笨女人。奶奶还告诉我,那晚睡觉后,人们可以在山洞里听到婚宴的唢呐声,但听到后不要出声,也不要糟蹋老鼠的好东西。如果你毁了老鼠的婚姻,你会找不到媳妇,一辈子单身。可惜我虽然每年熬夜,也经常想听听唢呐声,甚至按照老人教的方法把耳朵伸进炕灶(延安叫抛灶)里去听,却一次也没听到。我觉得老鼠跟人一样,怕人家偷听私宅!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或称元宵节。放炮,燃篝火,挂灯笼,彻夜灯火通明。陕北农村最常见的灯笼是方形和圆柱形,表面用白纸粘合。方格网上写着“吉祥高照”、“满院生辉”、“春回大地”或对联。巧夺天工无非就是转灯笼,风一吹就转,叫“转灯笼”或“跑灯笼”。当然,一个得心应手的媳妇姑娘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的。他们会在贴有灯笼的白纸上贴上各种剪纸图案,炫耀自己手艺的精致。元宵节,陕北旧社会不吃元宵。因为不产米,就改成了“茶”。“茶”是米莱,元宵节泡好的米条叫“淘茶”。原料有硬小米粉(黄小麦)、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在加热茶叶时,要特别注意加入豇豆、黄豆、红豆(芸豆)、芸豆等各种名豆,并加入带皮的玉米粒,使之成为极浓稠的食物。陕北的米茶种类繁多,但元宵节的米茶最有特色。在陕北农村,也许元宵节晚上的“转九歌”是一年中最红火的乐事。九曲又名“九曲黄河阵”,是一片空旷的平地,用高粱秆搭起一排排栅栏,栅栏之间的道路蜿蜒曲折。* * *九次去那里都有波折,但每次回来都会朝着一首新歌前进。高粱秸秆顶上支着一个白萝卜,白萝卜中间挖空,注入麻油(麻油和蓖麻油都有)。麻油中间放一根灯芯,自然就成了一盏小油灯。“九曲黄河阵”有360盏灯,象征一年360天。转到九曲,难免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一起出门,连病人都被亲戚搀扶着或背上拐。所谓转弯,就是沿着高粱秸秆环绕的曲折路线,走到九曲中心再撤退。在有条件的农村,九曲拐队或秧歌队的前面有唢呐锣鼓,经常边走边扭。转九圈,表示这一年会顺风顺水,不会有纠结。九曲黄河阵中的360盏小油灯被视为特殊的吉祥物。得到这盏灯的年轻夫妇将会养育一个男孩。因为这种坏习俗,人们总是在九歌唱完的时候偷油灯,空旷的地面就像是一场大灾难。但越是这样,农民越觉得当年的九歌变得美好而幸福。经常要把九歌翻到深夜。
元宵节后的一天,正月十六,陕北农村有一个很奇怪的节日,叫“辽白病”节,是治病的节日。这个节日主要在晚上庆祝。入夜后,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点起一堆柴火。当柴火烧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人小孩一个个从火里跳出来,他们的病都被烧光了。人跳下去后,要带上被褥和衣服,绕着柴火堆走,也就是说被褥上的病菌也被烧焦了。一些好动的小男孩,还抱着家里养的小羊、小狗、小猪、小牛,一次次从柴火堆里跳出来,把牲畜的病都搞死了。毫无疑问,“辽白冰”这个节日不是一个纯粹的封建迷信活动。肌肉、皮肤、衣服、被褥都是用火烤的,虽然不可能消灭所有的疾病,但总会对健康有益。这个节日值得长期保留。
还有正月十七、十八的节日,叫做“送蝎子给蜻蜓”。也是晚上,院子里生了篝火。但是人们不再跳过篝火或者围着篝火跳舞。盯着柴火,看着它烧成灰烬,才把铁锹从屋里拿出来。一铲一铲把还没熄灭的灰烬倒在坡下或路边,意思是把蝎子、蝎子等毒虫送走。今年全家都平了,不再被毒虫咬了。送蝎子的节日伴随着打扫卫生的习俗。勤劳的农民,铲灰的时候,一起铲院子里的垃圾。倒骨灰的人有时会喃喃自语,表示蝎子会被送到哪里,会被送到谁那里。一般大家的统一口径是“送到路上不会伤人”,但如果有敌人,也可以直接许愿把蝎子送给敌人。我年轻的时候,正是抗美援朝时期。每次送蝎子,总说要送到美国,送给大坏蛋杜鲁门。
正月二十三,是整个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还挂灯笼,还点篝火,还吃新年茶和米饭。这个节日在民间一直不太清楚。大多数人说是老君节,是太上老君的节日。据我们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说,太上老君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三。他养了牛,送到人间为人耕田,减轻了农民的精神和身体负担。因此,这个节日又被称为老君节和牛节。在笔者的记忆中,小时候,河村的人(男)都去邻近的老君庙烧香。景香回家后,要给自家的牛多加些精饲料,也就是喂黑豆。最讲究的农民,也有这一夜穿红衣去耕牛的。按理说老先生不是牛,老先生节和牛节很难统一。但不知道这两个节日什么时候已经统一成一个了,也许是因为老先生曾经骑过青牛。西岳华山上,有一个场景叫“老君犁”,是一条非常危险的石头山路。据说是老君赶着青牛去耕田。这个神话与老先生节密切相关。笔者推测,老君节和华山老君犁很可能出自同一个传说。
算上初一、初五、初六、初七、初十、十五、十六、十七或十八、二十三,陕北农村正月初一有九个重大节日,可能与九九合一的哲学不谋而合,九成了最大的数,不能再加了。正是这九个节日,吃光了农妇为腊月准备的茶和米。“过了正月二十三,卷起袖子赶紧上山”,然后享受就结束了,新的一年的工作又开始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三,整整一个月。一年之内,11个月受苦,1个月享受幸福。这种习俗在陕北农村延续了很多年,也不知道还会延续多少年。
农业谚语说“正月肥,二月瘦,三四月永”。正月富裕,二月相形见绌,很穷。在陕北农村,二月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节日是二月二的“龙抬头”。龙抬头,说“雷刺龙蛇”。从此雪停了,转而下雨。陕北农村,旧习俗是“有钱没钱,新脑子(头)过年”。大人小孩过年都要理发。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个月剃头(推头)要花大叔的钱”,所以一个大人一个小孩第一个月不能理发。我应该什么时候理发?今天是二月二日。龙抬头的时候,人也要抬头,最早抬头的时间是二月二,所以二月二甚至可以认为是理发节。由于正月里过完节马上就要抬龙首,所以家家户户都打算留些茶和米过年,和过年没太大区别。这个节日的古美还在夜晚。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在缺月的院子里搭起一堆柴火。当火焰升起时,他们带来半碗清水,在清水中浸泡一些小米,然后倒在火上,祈祷过去风调雨顺。当火平息后,人们将未燃尽的余烬分成十二堆,这是“点火”的俚语。逐堆放电顺序(多为循环)观察先灭火后灭火的过程。一般认为,火最先烧完的月份,意味着雨水会更多。反而象征着哪个月的火还在烧红,那个月缺雨,就是红太阳。或者有人会笑着说:“这完全是愚昧落后,是封建迷信。”。但是陕北的农民通过看火,对这种天气预报很认真。他们认为既然这是自古以来的观天方式,作为节日礼仪,谁把它当成科学种田的指南呢?此外,二月二后,灯笼被郑重收藏,制作秧歌的锣鼓也从民间保存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二月二可以说是一个从农闲到农忙的节日。
瘦二月穷。3月,在温饱未解决的陕北,对于农民来说,几乎就像是“谈虎色变”的一个月。陕北气候寒冷,春天来得晚。虽然农历二月农民已经开始劳作,但也只是送粪、翻地,或者种一些早秋作物。三月是春种最忙的季节,人和农畜都不许闲着。所以十二生肖中,忌讳“牛”的月份是三月。但不管日子多苦,人们都不会忘记放松自己,忘记庆祝节日。三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节日“三月三”。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非常隆重地庆祝三月三。但是北方的陕北就穷多了。陕北童谣里说的“三月三,苦芽破山”,无非是说三月,万物真的复苏了,百草发芽了。一般来说,苦芽等野菜可以充饥,人不会再饿死。从这个角度来说,三月三也可以称为陕北农民的希望节。三月三吃什么没有规定。一般好吃的都可以吃。然而,这个节日通常伴随着一个古老的庙会,或“棒俱乐部”或“犁俱乐部”,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农具,如犁,耙,锄头,旧锄头,牛缰绳等进行交易。一般情况下,无论多忙,农民都要放下犁去市场买必要的农具。妇女和年轻的后代也有在这一天聚会郊游的习俗。从这个利益出发,三月三可以算是陕北农民的“郊游节”。
虽然二三月对农民来说是难熬的一年,但有一个节日特别隆重,那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扫墓几乎全国人民都懂。陕北农村很明确,但是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无论家庭贫富,这个节日都要蒸白面包子,很大,俗称“老包子”,统称“子推”(陕北人叫子哈末,就是把话推走调)。孩子必须被装饰。装饰品通常是花或小鸟,通常用红、绿、绿三种颜色装饰。以前陕北小麦产量低,有的贫困家庭一年只吃三顿白面粉。一顿是新麦刚下,第二顿是春节的饺子,第三顿是清明节的“老馒头”。当然,如果真的很难,也可以掺假,就是外表必须是白面,里面也可以包玉米粉或者麸皮,就像馅料一样。除了推,几乎家家都要捏各种面,俗称“捏燕子雀”。陕北女人的手真巧,捏出来的各种面条栩栩如生,就像一件工艺品,让人一口吃下去都舍不得。这个小面花不是一顿饭吃的。细心的妈妈,总是用细麻绳串着,中间放着红枣,等它慢慢干了,孩子一天一天慢慢吃。在孩子多的家庭里,那串面条要公平分配,属于谁的,谁就可以享用。父母大人一般只吃饺子,不吃这种面。按照家里的人口,蒸是很讲究推的。一般来说,男人都是又圆又大的。女人是长推者,小推者。捏小面花,也很讲究,全家动物,尤其是儿童动物,必须有,而且一般是蒸什么,吃什么。此外,互相订婚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还有互相送花的礼仪。未来丈母娘给未来媳妇“抓包子”,未来丈母娘给未来女婿“打老虎”。而没有订婚的孩子,儿子也要蒸老虎,女儿也要蒸包子,这就需要妈妈努力了。关于老虎就不用赘述了,就是用面粉揉出来的老虎。在抓馍馍的同时,作者一直不明白它是一种什么动物。它也有头和眼睛,而且是分成对称两半的图案,好像两只动物是一体的。然而,它绝不是小女孩头上的一个发髻。笔者也曾问过一些对张谷相当熟悉的农村老人,他们都表示,抓包子是狮子。有人说发髻是猴子,有人说发髻是凤凰。说法大相径庭。从形象上看,抓包子绝不是凤凰。从男孩的象征虎来看,抓髻绝对是猛兽。作者推测很可能是狮子。如果是的话,有点类似国外的狮身人面像。吃完饭,我会像往常一样去上坟。陕北人不仅送纸钱扫墓,还会在坟头上培育新土或在新坟旁种树。在这一天也为死者建立纪念碑。总之,清明节是个大节日,但是没有固定的日期,不是农历二月就是三月,所以作者把它列在三月三之后来介绍。
清明节的前一天,有一个寒食节,也是为了纪念晋公爵而举行的。唐诗中有“春城花满天飞,寒食东风柳斜。”黄昏时分,汉朝的官员们铺上蜡烛,烟雾散入五位侯爵的家中。我们可以品尝它的味道。当时人家问寒食节有没有火。但也许是时间太久了,陕北农村的寒食节能火一把。但饭菜,尤其是蔬菜,以凉菜为主,比如凉粉、凉拌豆芽、凉拌豆腐丝等等。主食,很特别,叫“铺黄”。就是把黄米(把硬小米的皮磨出来的)泡软,放在磨上压成面,再把黄麦变成糊状面筋,然后铲在一种叫“福”的特殊器皿上,像烙饼一样用柴火煮。熟了之后,两个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原本的圆饼变成了两层半圆。这种表皮烤出黑色花纹的“黄”,结合在中层,却是纯黄色,形状很漂亮,吃起来也很甜。它是春节里比黄米包子更好的食物。寒食节是一个附属于清明节的小节日,不打靶,不扫墓,但对吃有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