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
作为晚清重臣之一,李鸿章在国内受到了很多指责和诽谤。自从我们从中学课本上了解到历史以来,李鸿章作为“汉奸”的形象就已经深入人心。在众人眼中,李鸿章与众不同,只有梁仁公先生的《李鸿章传》最为公允。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另一个英雄的形象。在这本书里,梁先生这样评价李鸿章:“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学识,我哀悼李鸿章的遭遇。”这本书真的是围绕着李鸿章在晚清复杂政局中的功过而写的。
以李鸿章的见识,他虽然当权,但成就却是今天才看到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队,却不知道有民政。他只知道有外交,不知道有内治。他只知道有法院,不知道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记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是梁公对待历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托辞,有许多与现在的论点不符。这完全是因为历史学家必须公正地写作。”为一个人的敌人写传记,可以不用世俗的争论,用公正来评判。这就是一个历史学家的胸怀和态度!
其次,是近距离了解李鸿章。以前我都知道他是“汉奸”,但今天看了这本书,才真正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世界以及他身边的人和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李鸿章虽然被国人诟病,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犯了很多历史错误,他很无知。很多“不平等条约”的中国代表都是他签的,但我读到的更多的是遗憾。虽忠于朝廷,不知体恤百姓。虽然我在政治上严谨谨慎,但不了解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的遭遇”之所以“可悲”,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李鸿章的认识,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相比,李鸿章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先驱!
读《李鸿章传》有感(下)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个人对李鸿章的了解仅限于史书上的寥寥数语: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比如《马关条约》。当时中国人痛斥他是汉奸。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的了解,渐渐明白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学识,我哀悼李鸿章的遭遇。”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本名张彤,名哲夫,名少泉,号文忠,谥号。出生于1823,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说他野心不大,才华出众。然而,这仅仅是他跌宕起伏的开始:随着道光的去世,刚刚接过这个重担的咸丰帝似乎还太年轻,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轰轰烈烈的田萍起义由此开始。李鸿章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家乡建立了淮军,躲过了太平天国的几次进攻,最终打败了顽强的太平军。
从此,李鸿章一战成名,被授予文华堂学士学位,一度被西方报刊誉为东方俾斯麦。但他后半生的外交手段却是一大败笔:面对刘强的多次欺凌,他总想着“拆东墙补西墙”,却没有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是“两面墙都倒”,导致我庞大的古老中国被列强瓜分,不得不赔款。
正如梁先生在书中所说,李鸿章的个人史、同僚史,也是晚晴的历史。一口气看完李鸿章的传记,似乎真的能看到孙中山最后的列强之争。对于李鸿章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梁先生也评价得很好:“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霍光是无知的。我觉得李鸿章不可能是一个很英雄的人,所以才坐上这四个字。李鸿章不知民之理,不知天下大势,不知政治之道。在这个19世纪竞争计划的世界里,他只是亡羊补牢,窃取一时之安,并没有扩张国力,把自己的国家定在了韦德取得胜利的城市,只是捡了太西的皮毛,忘了出处。所以他自视甚高,甚至依靠小智的小技巧,与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政治家一较高下。
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他好像做了一辈子修理工,试图修复这座清朝的危楼,还是失败了,但他好像已经尽力了。“李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不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作为朝臣,李鸿章忠于清朝,从未有过一丝叛逆。他日夜操劳救国,为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感到惋惜,为自己不能再为朝廷效力感到悲哀和无奈,为祖国的未来叹息。
有人说:“李为什么不像曾国藩那样选择退位,把天下交给下一代?”我觉得,事情总要有人承担。也许李鸿章只是选择了承受,无论是骂人,诋毁,还是指责,他都接受了。似乎功过早已决定:打败太平军,从曾国藩手中接过大权,组建北洋水师,领导洋务运动,但最终一事无成,签订《马关条约》等。也许这就是李鸿章的一生。
读李鸿章传有感(三)
我读了任公的《李鸿章传》,感其不幸,受其衰。但是人和事都是仔细考虑的,所以悲剧是历史文化造成的。
环顾世界,中国是四大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延续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封建历史和辽阔的疆域。我是学物理的,知道物体有特性叫“惯性”,但是历史没有惯性?况且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冒充王国。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改变?结果是,虽然国外边境逐渐繁华,但中国人的眼界却一如既往的封闭。不到元的海禁,从清朝锁国,害人不到100,自损十几万!邵荃麟出生在斯里兰卡的时候,看到的和学到的只是封建礼教,眼界还是比较狭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所见所闻都不一样了,他的本性是固定的,很难改变。任公斥之为“无学无术”,但如何能对自己的童年有新的想法和新的学术?合肥改革,固守旧制度,天下封建大潮依旧如泄洪,有办法成功吗?这种情况恐怕出乎世人意料,是历史文化决定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哀。
Tokutomi曾说,邵荃麟的气质像中国人:冷血、傲慢、隐忍、脸皮厚、能言善辩、狡猾,或过分,但不虚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够身居高位?如唐家、杜甫、宋代的、王、明朝的严师、清朝的陈,无论忠义奸诈,他们的性格中一定有一些特点是像极了少数人的。这是中国官场乃至民间文化决定的,而“物竞天择”这句话可谓面面俱到,绝非偶然。
虽然邵荃麟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但如果宋是,如果明是徐阶,那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名将。为什么后期那么不堪?盖其出生的时代,新旧交替之时,邵荃麟因循旧潮流,更被历史湮灭。如果你晚出生几十年,你就不能像仁公那样自给自足。若少感春下,则叹“时至天地合,远者英雄不自由。”品味“生不逢时”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古代人真心别欺负我!
邵荃麟的不幸是历史文化使然,邵荃麟不是唯一的。邵荃麟的同辈也已经被历史文化湮灭了。不然中国四千万人,怎么会“各国都有英雄,我们国家却没有英雄”?今天看到他们两个可怕的力量,我很难过!